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
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等成为语文教学的顽疾。
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最好的办法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
以下是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故事导入,或用诗词导入,或用实验导入,或用歌曲导入等。
学生对课堂充满了盼的心理,不知教师下一课又将用一个什么新奇的
方法来开始,这就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切忌统得过死,只许学生往我们预先设计好的袋子里钻,这样无疑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
近几年的中高考已在发生着突变,过去那种非对即错的简单化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有的问题的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言之有理,我们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不要急于判断,而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也是我们最基层的语文教学工作者要重视的问题。
二、强化创造型的语文能力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比较、抽象、概括,让已知与未知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
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不仅思考问题的回答,还思考“老师为什么提这样一个问题?”
1.摆脱教参束缚,推陈出新,巧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2.打破常规思维,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设计一些不需要有固定答案的训练题,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造力的重
要途径。
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得到了训练。
这一点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要对学生的思考结果加以恰当的评价,在众多不同的答案中去寻求最佳,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三、确定宏观的大语文观念,立足并超越课堂
立足课堂,向四十五分钟要方法。
课堂仍是教师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
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重“鱼”不重“渔”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及相对有限的材料,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分析语言现象的方法。
2.超越课堂,向社会及课外要能力。
过去只把学生局限在教科书和教室里的简单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和书本的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整体的语文创造力培养。
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材料融入进来,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活动,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时刻记住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把语文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想办法,当做各种创新教育尝试,那么,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变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