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宗教与社会
31
富有禪意的日本 富有禪意的日本庭院 日本庭院
日本 龍安寺的「石庭」,在空無一物的白沙地上, 龍安寺的 石庭」,在空無一物的白沙地上, 」,在空無一物的白沙地上 配置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石塊, 配置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石塊,表現大海的意 32 蘊
10
笈 多 王 朝 疆 域 圖
11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文學 文化的古典時代-
梵語定型: 梵語定型:成官方語言 史詩: 摩訶婆羅多》 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 發展完成 詩人: 創作詩歌 詩人:迦梨陀娑 (Kalidasa) 創作詩歌 戲劇-「印度的莎士比亞」 -「印度 、戲劇-「印度的莎士比亞」
天照大神
28
日本伊勢神宮
29
2.六世紀中-佛教從朝鮮傳入日本 佛教從朝鮮傳入 傳入日本
A.初期受排斥:被視為異教 初期受排斥: 初期受排斥 B.確立地位:大和朝廷支持 確立地位: 朝廷支持 確立地位 大和朝廷
3.七世紀-派遣唐使到中國 派遣唐使到中國
A.僧人到唐朝學佛 僧人到唐朝學佛 僧人到唐朝 B.將中國 佛教宗派帶進日本 佛教宗派帶進 宗派帶進日本 將
C.國力達顛峰:迦膩色伽在位 國力達顛峰:迦膩色伽在位— 國力達顛峰 在位 D.發展出獨特的「犍陀羅藝術」 發展出獨特的「 發展出獨特的 犍陀羅藝術」 E.大乘佛教發展成型: a.高僧:馬鳴、龍樹 大乘佛教發展成型 高僧: 大乘佛教發展成型: 高僧 馬鳴、
7
b.傳入中國 傳入中國 傳入
犍陀羅文化
佛教原以法輪、法座、 佛教原以法輪、法座、 原以法輪 腳印來代表佛陀 腳印來代表佛陀 來代表 貴霜人借用希臘化人體 貴霜人借用希臘化人體 人借用希臘 藝術,開始雕塑佛像, 藝術,開始雕塑佛像, 把佛教推向偶像崇拜之路 佛教推向偶像崇拜之路 糅合印度本土和希臘風格, 糅合印度本土和希臘風格,形 印度本土 風格 成獨特的「犍陀羅藝術」 成獨特的「犍陀羅藝術」
毗濕奴神石雕 毗濕奴神石雕
濕婆神青銅像 濕婆神青銅像
毗濕奴神象徵護持力量 毗濕奴神象徵護持力量
19
濕婆神是音樂、舞蹈之神, 濕婆神是音樂、舞蹈之神,也象 是音樂 徵破壞力量。右側是其妻子。 徵破壞力量。右側是其妻子。
佛教與東亞社會
(一)佛教與中國社會 一 佛教與中國社會 1.傳入:西漢末年-經由絲路的大月氏 傳入:西漢末年-經由絲路的大月氏 傳入 末年 2.發展成形:東漢末~南北朝時期 發展成形:東漢末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 發展成形
13
艾羅拉石窟 艾羅拉石窟
14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15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哲學 文化的古典時代
印度教 A.「吠檀多哲學」 -借用佛教義理,闡 哲學」 借用佛教義理, 佛教義理 「吠檀多哲學
奧義書》 釋《奧義書》理念 B.商羯羅-成吠檀多派一代宗師,遍注經 商羯羅- 吠檀多派一代宗師 一代宗師, 商羯羅 強化「梵我如一」 典,強化「梵我如一」的思想
4.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710~782)-與社會隔絕
A.佛教只能在京都地區流行 佛教只能在京都地區流行 佛教只能在京都地區 B.寺院生活自成一團體 寺院生活自成一團體 C.寺院與政府相互為用 寺院與政府相互為用
30
5.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794~1192)後期- 後期- 平安時代 後期
A.神道與佛教開始融合 神道與佛教開始融合 神道 B.佛教淨土宗受歡迎 佛教淨土宗 佛教淨土宗受歡迎
21
觀世音菩薩像 觀世音菩薩像
玄奘赴印度取經 玄奘赴印度取經
22
雕塑於中國宋代時 期
4.佛教中國化 佛教中國化 西域高僧到中國弘法 A.西域高僧到中國弘法-鳩摩羅什 西域高僧到中國弘法- B.中國高僧到印度取經-法顯(東晉 、 中國高僧到印度取經-法顯 東晉 東晉)、 中國高僧到印度取經 玄奘(唐 玄奘 唐) C.本土化宗派出現-淨土宗、天臺宗、 本土化宗派出現-淨土宗、天臺宗、 本土化宗派出現 華嚴宗 D.佛學與中國學術合流 佛學與中國學術合流 佛學與中國 a.禪宗-玄學化,深受士人歡迎 禪宗-玄學化, 禪宗 宋代理學 b.宋代理學-吸收佛、道思想 宋代理學-吸收佛
印度教的創造之神梵 天,他創造了世界萬 主管「創造」。 物,主管「創造」。 梵天信仰在東南亞地 梵天信仰在東南亞地 區有非常多的信眾。 區有非常多的信眾。 泰國的梵天信仰, 泰國的梵天信仰,華 人稱之四面佛信仰 四面佛信仰, 人稱之四面佛信仰, 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 吉祥的功能。 吉祥的功能。
18
梵天石像 梵天石像
2.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323-184B.C.E.) 孔雀王朝 A.建立:西元前 世紀末 建立: 建立 西元前4世紀末 B.重要性:印度第一個統一帝國 重要性: 重要性 印度第一個統一帝國 C.大力支持佛教:阿育王統治時期 大力支持佛教 大力支持佛教:阿育王統治時期 D.滅亡:西元前2世紀 滅亡:西元前 世紀 滅亡 a.佛教在印度日趨衰弱 佛教在 佛教 印度日趨衰弱 b.佛教在域外獲得發展 佛教在域外獲得發展 佛教 (a)北傳中亞 中國 大乘佛教 北傳中亞 中國(大乘佛教 北傳中亞→中國 大乘佛教) (b)東南傳入東南亞地區 小乘佛教) 東南傳入東南亞地區(小乘佛教 東南傳入東南亞地區 小乘佛教
8
佛陀形像演變
9
(一)笈多王朝與古典印度 一 笈多王朝與古典印度
印度教與中古印度社會
1.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320-540C.E.) 笈多王朝
A.建立:旃陀羅‧笈多-西元320年 建立:旃陀羅‧笈多-西元 建立 年 B.統一印度北部 統一印度北部 統一印度 C.安定繁榮:a.中央集權,統一貨幣 安定繁榮: 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 安定繁榮 b.發展對外貿易 發展對外貿易 D.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文學、藝術、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 印度文化的古典時代:文學、藝術、 哲學均有表現 哲學均有表現
23
(二)佛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二 佛教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1.四世紀後半-大乘佛教由中國傳入 四世紀後半-大乘佛教由中國傳入 四世紀後半 A.當時形勢:三國鼎立—高句麗、新羅、百 當時形勢:三國鼎立—高句麗、新羅、 當時形勢
濟
B.前秦曾派使節與沙門,攜佛經 前秦曾派使節與沙門, 前秦曾派使節與沙門 、佛像到高句麗 佛像到高句麗 C.三國都支持佛教-興建寺廟 三國都支持佛教- 三國都支持佛教
24
四世紀的朝鮮半 島
朝鮮政權年代簡表
年代(C.E.) 57 ~ 668 668 ~ 935 918~1392 1392~1910
25
王 朝 三國鼎立 新羅王朝 高麗王朝 李 朝
2.六世紀時-朝鮮僧侶將佛教東傳日本 六世紀時-朝鮮僧侶將佛教東傳日本 六世紀時 僧侶將佛教東傳 3.七世紀中期-新羅視佛教為國教 七世紀中期-新羅視佛教為國教 七世紀中期 A.以華嚴宗最盛 以華嚴宗最盛 B.禪宗也日益普及 禪宗也日益普及 禪宗 C.佛教影響新羅藝術發展-石造佛庵、 佛教影響新羅藝術發展-石造佛庵、 佛教影響新羅藝術發展 石佛雕像
A.崇拜多神-吸收各種民間神衹 崇拜多神- 崇拜多神 B. 確立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神、濕婆神 確立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神、
2.印度社會 印度社會
17
A.《摩奴法典》:為種姓制度提供理論基礎 《摩奴法典》 種姓制度提供理論基礎 B.各階層隸屬各自世襲的「闍提」(Jati) 各階層隸屬各自世襲的「 各階層隸屬各自世襲的 闍提」 C.限制:a.不同階級不通婚 限制: 不同階級不通婚 限制 b.不同階級不同桌共食 不同階級不同桌共食 c.職業世襲,父子相承 職業世襲, 職業世襲
26
4.十世紀時-高麗王朝成立,佛教昌盛 十世紀時-高麗王朝成立,佛教昌盛 十世紀時 成立
A.雕刻《大藏經》 雕刻《大藏經》 雕刻 B.各種宗派同受尊崇 各種宗派同受尊崇 C.僧侶地位崇高 僧侶地位崇高 D.僧侶投入社會事業 D.僧侶投入社會事業
5.十四世紀末-李朝尊儒排佛,採用儒教 十四世紀末-李朝尊 十四世紀末 採用儒教 作為治理國家和維護倫理 道德的原則
第一節 東亞的宗教與社會
學習重點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印度教與中古印度社會 佛教與東亞社會 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
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一)孔雀王朝與佛教 一 孔雀王朝與佛教 1.佛教的爭議與分裂 佛陀逝世後 佛教的爭議與分裂— 佛教的爭議與分裂 A.長老部-西部派 長老部- 長老部
a.主張信徒嚴格遵守戒律 主張信徒嚴格遵守戒律 主張 b.觀念比較保守 觀念比較保守
度 王 朝 年 代 簡 表
印
B.大眾部-東部派 大眾部- 大眾部
2
a.主張放寬戒律 主張放寬戒律 主張 b.觀念比較隨意、自由 觀念比較隨意、 觀念比較隨意 c.產生不少新思想 產生不少新思想
佛陀宣道處 佛陀宣道處
3
貝那拉斯(Benares)附近的舍利塔,保存佛 附近的舍利塔, 印度 貝那拉斯 附近的舍利塔 保存佛 陀的遺物,供人們膜拜 的遺物,
5
阿育王時期為印度佛教黃金時代 阿育王時期為印度佛教黃金時代
佛教傳播路線
6
2.貴霜王朝與犍陀羅文化 貴霜王朝與犍陀羅文化
A.貴霜王朝 貴霜王朝(45-250C.E.) 貴霜王朝
a.建立:一世紀初 建立: 建立 b.民族:大月氏 民族: 民族 B.地理位置:中亞-控制香料、絲綢貿易絲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中亞-控制香料、 路
A.下層-接受觀世音菩薩、阿彌佗佛崇拜 下層-接受觀世音菩薩、阿彌佗佛崇拜 下層 觀世音菩薩 B.士人-對佛教精妙哲學思辯感興趣 士人- 佛教精妙哲學思辯感興趣 士人 C.統治者篤信-以梁武帝為最,捨身寺院 統治者篤信- 梁武帝為最, 統治者篤信 為最
20
3.與中國傳統矛盾與衝突 與中國傳統矛盾與衝突 A.不合中國綱常名教:a.不拜父母 不合中國綱常名教: 不拜父母 不合中國綱常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