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1.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A.N2B.NO2C.NH3D.N2O【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在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答案】B【解析】【详解】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D.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答案】D【解析】A、空气中的氮气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故错误;B、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成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故错误;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将无法生长,故错误;D、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化工生产、运输、电光源等领域。
故选D。
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合理的是()A.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分裂成原子【答案】C【解析】【详解】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的变化,而非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A错误;B、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了,故B错误;C、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解释合理,故C正确;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5.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20H14O4)。
通常状况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
易溶于乙醇和碱液,难溶于水。
下列有关酚酞叙述正确的是( )A.酚酞分子是无色或微黄色的B.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C.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D.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10:7:2【答案】C【解析】【详解】A.分子是微观粒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不正确;B.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每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所以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故B不正确;C.氢原子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所以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故C正确;D .酚酞中C 、H 、O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32)7⨯⨯⨯::=::,故D 不正确。
故选:C 。
6.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
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 .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C .质子数为53D .原子序数为53【答案】B【解析】【详解】A 、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 错误;B 、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单位为“一”,一般省略不写,质量的单位为“克”,则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说法错误,故B 正确;C 、根据其原子序数为53,且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则质子数为53,说法正确,故C 错误;D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说法正确,故D 错误;故选B .7.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B .催化剂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C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D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没有改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
二氧化锰是很多物质反应的催化剂,但催化剂不只有二氧化锰。
选C 。
考点:催化剂。
点评: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8.研究表明,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 A .元素B .原子C .分子D .单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
这里所说的“钙”是指物质中的钙元素,故选A考点:物质的组成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答案】D【解析】【详解】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10.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A【解析】【详解】A、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氯酸钾完全分解,得到的氯化钾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正确;B、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分解,因此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会变为0,故选项不正确;C、氯酸钾受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而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少,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增加,但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起点应该在纵坐标上而不是0,故选项不正确;D、氯酸钾分解需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才能产生氧气,因此氧气的起点应该在横坐标上,故选项不正确。
1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的值为 44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 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 1:3【答案】D【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
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7g×(16÷18×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44g×(32÷44×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27g﹣24g)/1=1:3,故正确,故选D。
点睛: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12.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B.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一定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D.该实验可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答案】C【解析】A、凡是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正确;B、放大镜有汇聚光线,提高温度的作用,故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错误;D、若红磷足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
故选C。
13.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一些二氧化锰,立即产生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中含有水和氧气B.反应物有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加速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D.过氧化氢使二氧化锰分解产生氧气【答案】C【解析】【详解】A、过氧化氢中含有过氧化氢和水,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不是反应物,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锰有催化作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故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自身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认识完全正确的是( )A.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B.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C.催化剂的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D.使用催化剂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答案】B【解析】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A. 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或减慢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B. 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C. 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物理性质有可能改变;D. 生成物的质量是由反应物的质量决定的,使用催化剂不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
选B15.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A.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产生银白色固体,溶液变成蓝色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浅绿色沉淀生成C.将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答案】C【解析】A、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铜的活动性比铝弱。
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错误;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错误;C、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生成铁粉和二氧化碳,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正确;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