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
特点①:入球端有效滤过 压为正值,可生成超滤液。
特点②:正常时,出球端 一般无滤出。
(四)影响滤过的因素(重要)
1.滤过膜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 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肾脏
水、尿素、肌酐、盐类、
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
co2、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与解剖复习
一、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浆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肾素:对血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③前列腺素等:具有强的舒血管作用。
二、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三、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球小管
袢降粗段
肾
袢降细段
小 近球小管
管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近球小管
远曲小管
(三)肾小球旁器
1. 球旁细胞
球外系膜 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
胞呈上皮样变,内
>3.6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如:Hb的分子量为64000本可通过,但在血浆中与 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时则不能通过,∴正常人无Hb尿; 但当大量溶血时,游离的Hb↑→ Hb尿。
②静电屏障影响不同带电粒子的相对通透性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 过;中性溶质次之;负 电荷溶质不容易通过。
→ 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概述
尿的生成过程 (重要): 1.肾小球的滤过 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分泌作用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 指血液流过 肾小球时, 血浆中水分 和小分子物 质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小 囊形成原尿 的过程。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 取液体分析发现, 除蛋白质外,所 含的成分及其浓 度与血浆基本一 致,而且渗透压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 似。
※
如:快速大量输液
※
如: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 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由图可见: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 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体 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 曲线A: RPF↓→ COP↑速度快 曲线C: RPF↑→ COP↑速度慢 曲线B:≈正常RPF时COP↑速度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
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
定。
自身调节制:
①肌源学说 ②管-球反馈
2.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⑴自身调节: 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
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 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②管-球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 Na+、Cl-流量↑→肾素-血管紧张素→影响入球小动脉口径→肾 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⑵N-体液调节:
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 →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 ②应急时NE、E、加压素、血管紧张素II分泌↑→肾血管收缩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 构成因素中的任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 肾小球
Cap.血压
–
血浆胶体 渗透压
–
囊内压
有效 滤过压→ GFR → 尿量
※
如:大失血→血量↓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原尿 = 血 浆的
超滤液。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水 900 980 960 1.1 蛋白质 80 微量 0 葡萄糖 1 1 0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
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 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 蛋白尿。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有滤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无滤液生成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
1.组成
外层 中层
内层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能通透的溶质分子的半径:
<1.8nm能自由通过
Ⅰ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
含分泌颗粒=肾素;
●对牵张刺激敏感≈
感受器; ●肾交感N配。
球旁细胞
2.球外系膜细胞
3.致密斑
●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 样变、斑状突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 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四)肾的血液循环
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液分布不匀:
结论: RPF大→COP↑速度慢→滤过平 衡位置愈近出球A端→GFR↑;反之则 GFR↓。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负电荷↓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膜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