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满怀深情,导入新课同学们,《金色的鱼钩》学完了,那个长满红锈的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鱼钩留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个舍己为人的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心理,伟大的长征精神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同样讲述的是和平年代一位老人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
二、读题,检查学生课前质疑情况1、通过预习,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1)体现人物品质的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桥》为题?(2)感受人物内心:老汉到底想喊什么?(3)理解内容,体会中心:老汉是个怎样的人?)2、再次读题,师引入:一座窄窄的木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三、课件展示本课内容与画面,学生初次直观感受故事,引起心灵的震撼。
归纳主要内容并梳理文章的顺序。
1、主要内容:黎明时候,洪水爆发,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顺利地过桥,最后他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事情。
2、文章的顺序: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四、指名朗读,教师指导,检查学生在课前朗读给家长听的情况。
五、以读为主,从对暴雨和洪水的描写中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越来越大,人们的极度恐惧、惊慌失措及生命的危险。
1、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添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引导:从句子中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六、品读第一段:1、自由朗读。
2、展开想象:洪水席卷了村庄,当一声惊呼,惊醒了熟睡中的村民们,此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3、引导在想象中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一、体会老汉在指挥人们过桥时的言行师导入: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1、自由读第二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在文中用()标出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品读结合)(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
“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3)指导有感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3、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哪些像老汉一样的人?(老班长、《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二、学习第三段,感受老汉的大公无私、忠于职守和如山的父爱。
1、自由读,思考: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2、学生汇报,引导透过老汉的动作、语言去体会(画出动作的词语,有感情朗读语言)(1)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体会出什么?(老汉对小伙子很凶)(2)引读反复读老汉的话。
(3)再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
”深刻体会他的大公无私。
3、感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暗含的意思,衬托出情势的危机,人物形象的高大。
4、提问:当小伙子让老汉先走时,老汉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父爱如山)5、展开想象,更进一步地体会父子情深: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三、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生默读,谈感想。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
老汉太伟大了……)2、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四、真情写话,体会英雄高达的形象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个感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我们永远纪念您!洪水退后……五、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这是一座用老汉和儿子的生命架起的生命桥。
附板书:16、桥生命之桥山洪??????????老人舍己为人16.《桥》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课前准备: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教学过程:一、板题,质疑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3.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
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
(学生交流)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如魔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
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课件出示: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反馈交流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板书:如山)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如果学生讲到“盯”,引导,看看有没有比它更能表现一座山的动作)站!老汉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怎样地站着)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段话。
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两段话。
是啊,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啊,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起读。
课件出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
3. 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①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②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4. 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
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
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
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
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