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目录一、电镀的几点常识;二、影响电镀效果的几个因素;三、电镀液中各成份的作用及工作条件的影响;四、前处理的几种工序及其特性说明;五、各电镀液的配方和工艺条件及维护;六、各镀种之常见故障和解决方法。
一、电镀的几点常识:1、电镀是电解原理的一种应用,它是通过电解质在外电源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件表面沉积一种金属的过程。
因此电镀的进行一样需要外电源、电极、电解质溶液和容器。
所不同的是,电镀的阴极是工作,常用镀层金属作阳极,并参与电极反应,被氧化溶解成镀层金属阳离子,以补充在阴极还原析出所消耗的金属离子。
镀液就是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
2、电镀的目的:电镀的主要作用有:(1)防护性电镀,如铁件镀锌、镀镉或镉钛合金等;(2)装饰性电镀,如铁件镀铜、外层镀金、银;(3)修复性电镀,即对破损零件的电镀;(4)特殊功能电镀,如需要耐磨镀铬,耐磨镀铅;减摩擦可镀锡、锡-钴或银-锡;加强反光可镀银、镀铬;为防反光可镀黑镍、黑铬;抗氧化镀铬、铂或铑;增加导电性镀金、银或金-钴。
3、分散能力与覆盖能力:(1)分散能力是指镀液具有使金属层在表面厚度均匀分布的能力,也叫均镀能力。
分散能力越好,镀层越均匀。
(2)覆盖能力是指镀液具有的使工件表面深凹处镀上金属的能力,也叫深度能力。
覆盖能力越好,工件深凹处镀得越深。
(3)分散能力与覆盖能力含义不同,但两者密切相关,一般是分散能力好的覆盖能力也好,差则都差。
二、影响电镀效果的几个因素:电镀过程是容易发生的,得到镀层也很快,但要得到符合各种要求的镀层就不容易,因为镀层质量好坏是受到许多条件制约的,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本金属的影响首先,基本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影响镀层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基体金属比镀层金属活泼,即其电位较负,则在进入镀液的未通电时将发生置换反应产生置换层,使随后的镀层发生粗糙松脱。
还有些基体金属表面容易发生钝化,将极大损害结合力。
此外,镀件的表面状态影响也很大,在前加工过程中所沾染的油迹,若洗涤不干净,则危害性极大,表面的平整光滑都直接影响镀层质量。
2、镀液的影响各镀种各配方所配成的镀液都有不同的性质。
它们对镀层质量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如简单离子镀液,由于它的极化作用较小,镀层晶体较粗,分散能力与覆盖能力较低。
但成分简单,成本较低,镀液稳定易控制,而且可用较高密度,较高电流密度而提高沉积速度。
其电流效率也较高,适合简单工件的速度、厚度。
另一类结合物镀液则有较好的极化作用,分散能力与覆盖能力较高,镀层晶体较细。
但稳定性较差,电流效率较低。
以氰化物做络合剂的镀液剧毒,需配以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废水处理设施。
3、主盐浓度的影响对各种金属来说,镀液中的主盐浓度都有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
当工艺条件一定时,随着镀液中主盐浓度的增加,镀液的极化作用变小,镀层结晶较细,分散能力与覆盖能力也比浓镀液好。
但用降低主盐浓度以改善结晶是不可取的。
因采用高浓度时,可采用高电流密度,提高生产效率和阴极电流效率。
而且高浓度对镀层的光亮度和整平性都有利,不过带出损失也较大。
4、附加“盐”的影响在镀液中经常加入相当数量的其他金属盐,主要是碱金属盐或碱土金属盐。
这些盐有的是为增强镀液的导电性,称之为导电盐。
这些盐有的还能提高阴极极化作用(也有些起相反作用);如镀镍液中加入硫酸钠、硫酸镁。
有的附加盐能促进阳极正常溶解,称之为阳极活化剂,如镀镍中的氯化镍。
有的附加“盐”对镀液能起稳定作用,如酸铜中的硫酸、碱铜中的氢氧化钠。
有的附加“盐”能保持镀液的PH值不变,称之为缓冲剂,如镀镍液中的硼酸。
5、络合剂在络合物镀液中,络合剂的含量高低对镀液的极化能力、对镀液的稳定性、对镀层的质量,对阳极的溶解都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说来,络合剂对金属的络合力越强,则对镀液的极化能力影响越大。
当络合剂含量高时,镀液的极化能力强,镀层结晶较细,分散能力与覆盖能力好,镀液稳定,阳极溶解正常。
但若含量过多,则影响电流效率,严重时大量析氢,甚至无镀层。
当络合剂含量低时,极化作用小,镀层变粗,分散能力变低,但阴极电流效率提高。
若含量过低则阳极容易钝化,因此络合剂应控制适当含量,一般以游离态络合剂含量衡量。
6、添加剂镀液中经常加入少量某些物质,这少量物质不会明显改变镀液的电性,但能明显改善镀层的性能,这种物质称之为添加剂。
常用的添加剂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光亮剂、整平剂、湿润剂,还有应力削减剂、镀层细化剂等。
光亮剂即能使镀层光亮的添加剂,有时还将光亮剂分成初级光剂、次级光剂与载体光剂及辅助光剂,如镀镍的糖精和丁烩二醇。
整平剂即能使工件表面微谷镀上比微峰处厚,从而填平微谷,达到表面平滑光洁的添加剂。
如镀镍的香豆素。
不少光剂和整平剂要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单独使用效果不好。
湿润剂是能降低不同相间的界面张力,使镀液易于在电极表面铺开而气泡不易在电极停留的添加剂。
因而可减少或避免产生针孔等故障,所以又称防针孔剂,如:镀镍中的十二烷基硫酸钠。
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叫胶体络合理论,一种叫吸附理论,它们各能解释一些现象。
至今尚无完善的理论可指导添加剂的选用,目前都只能靠实验加以改善。
添加剂的用量应有一定范围,若太少将不起作用,太多将起反作用,有的需要一定条件下才有活性,有的消耗较快,这些都需注意细节。
7、电流密度各种镀液都有其相应的电流密度范围。
在生产中一般都尽量采用接近其上限的电流密度,因为较高的电流密度有较高的沉积速度和电流效率,而且能提高镀液的极化能力使镀层晶体细致。
但过高的电流密度将引致镀层色泽不正常,镀层疏松,甚至烧焦、发黑等现象。
若电流密度过低,则镀液极化作用小镀层晶粗,沉积速度慢,影响生产效率,所以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都用较高的电流密度。
8、温度镀液所用的温度是各成份配成的镀液性质所决定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会降低镀液的极化能力,使镀层变粗,但升高温度可提高电流密度上限,可配置高浓度镀液,因而可使用高电流密度,这样,镀液的极化作用增强,可弥补温度升高的影响,而且可提高沉积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升高温度还有增强导电性,减少针孔,促进阳极溶解,降低镀层内层力和提高电流效率的作用。
9、PH值各镀液各有最合适的PH范围,PH的升高或降低不仅关系到氢气的析出情况,也直接影响镀液中沉淀的生成,络合物的稳定性,阳极的溶解及添加剂的活性,因此也直接影响镀层的外观和质量。
10、搅拌电镀时常采用机械搅拌(即阴极移动及镀液强制循环)和净化的压缩空气搅拌,以达到提高阴极电流密度上限,提高沉积速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搅拌还可提高光亮度,减少氢气停留产生针孔的机会。
但搅拌会降低阴极极化作用,使镀层变粗。
故须配合适当的电流密度加以改善。
应用搅拌时需与连续过滤相结合,以免沉渣泛起,污染镀层而产生毛刺、孔隙、斑点及粗糙等毛病。
采用空气搅拌的镀液必须是与空气、二氧化碳不作用的,因此,碱性的,还原性成份的,低价金属离子的镀种不适用。
11、阳极电镀所用阳极有可溶性阳极和不溶性阳极,它们都起传导电流的作用,可溶性阳极还可补充阴极沉积所消耗的金属离子,因此对镀层质量影响很大。
它必须不带有害杂质,能正常溶解生成镀液所含的金属离子(包括价态)。
所以对阳极材料的纯度、结构、形状以及溶解性都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需采用高纯度金属,但可加入少量有益无害的元素,如含磷铜、含硫镍等。
阳极溶解过程常产生阳极泥渣,因此常用阳极袋加以收集,以免对镀层产生有害影响。
为避免阳极钝化,除注意维护镀液成份外,尚须注意阳极面积是否足够,阳极电流是否过大,并经常观察阳极表面状态,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电流波形对电镀层质量也有很大关系,应根据镀种及时对镀层的要求加以选择。
三、电镀液中各成份的作用及工作条件的影响:1、氰化镀铜(1)氰化亚铜:氰化亚铜是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提供铜离子的主盐。
在阴极放电过程中,不是由铜离子直接放电的,它是由氰化亚铜溶解于氰化钠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铜氰络合物,然后由铜氰络离子在阴极上放电还原成金属铜。
铜氰络离子是分级电离的,但难于离解为单独的铜离子。
当镀液中氰化物含量及温度不变时,降低氰化铜的含量,可以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增强阴极极化作用,使镀层结晶细致。
此时适合于预镀用。
但因阳极电流效率降低,可用的电流密度范围缩小,而不适于高速镀铜之用。
(2)氰化钠:氰化钠是一种络合剂,氰化亚铜必需与之络合方能溶解于溶液中,一般而言,一摩尔氰化亚铜与二摩尔氰化钠进行络合反应,方能溶解良好,即89.5g的CuCN,需要98g NaCN 络合。
相当于1g CuCN需要1.1g NaCN进行络合。
若超过此数,则超过部分称为游离的NaCN。
即游离的NaCN(g/L)=总NaCN(g/L)-CuCN(g/L)×1.1 电镀液中,游离的氰化钠一般在7-20g/L之间,提高NaCN的比值,有利于镀液的分散能力,覆盖能力,使镀层结晶细致,但降低电流效率,不恰当地提高NaCN的比值,会使镀层起泡甚至阴极上得不到镀层。
氰化钠的多少,阴阳极上的一些现象可以作为参考。
(3)酒石酸钾钠和硫氰化钾,它们是辅助络合物,当游离的NaCN含量偏低时,阳极上会产生二价铜离子,形成难溶的氢氧化铜薄膜覆盖阳极表面,此时酒石酸钾钠及硫氰化钾与二价铜离子作用,络合,从而促进阳极溶解,所以它们可称为阳极的去极化剂。
(4)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防止氰化钠水解,提高镀液的导电性。
有利于镀液的稳定。
若氢氧化钠不够数量,电路接通时,电流会逐渐降低至某一数字。
(5)电流密度和温度:氰化镀铜液使用的电流密度及操作温度,应根据镀液中主盐成份高低决定,在预镀液中,由于主盐浓度较低,应用较低的温度及较低的电流密度。
在主盐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为防止产生浓差极化,提高分散能力,应采用较高的温度,此时提高阴极电流密度可以同时提高电流效率,加快沉积速度。
(6)铜阳极:氰化物镀铜液中使用的阳极为电解铜和压延电解铜。
阳极面积与阴极面积比例应控制为2:1。
若电流密度太大则易使阳极钝化。
而采用电流密度太小则阳极溶解差。
若要提高阳极的电流密度,可以采取:(1)提高游离氰化钠的浓度;(2)提高镀液温差;(3)加入阳极去极化剂;(4)采用周期换向电流。
2、镀镍:(1)硫酸镍(NiSO4`6H2O或NiSO4`7H2O)是镀镍液中提供镍离子的主盐,其含量在100g-350g/L之间,一般情况下,硫酸镍的含量低,镀液的分散能力较好,镀层结晶细致,易抛光。
但可使用的阴极电流密度较小,电流效率低,沉积速度慢。
硫酸镍含量高的镀液可使用较高的阴极电流密度,加快沉积速度,且镀层色泽均匀。
但因浓度大,阴极极化作用小,镀液的分散能力降低,镀层结晶较粗,而且无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