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
单位:胡集镇中心小学年级:四年级设计者:崔红敏时间:2011年9月22日
课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
课型
新授
案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等语句的含义。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⑶——这就叫“功夫”,这就是“有心人”。徐悲鸿如此不知疲倦地学习绘画,是因为——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⑷从徐悲鸿临摹学画,你看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B、“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⑴为什么感动?哪些词更能让你体会到他生活十分清苦?
4、老师来提高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徐悲鸿“励”的是什么志?他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
2、交流(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3、“天堂”是指什么地方?从这句话里你听出了什么?
4、外国留学生不仅仅瞧不起徐悲鸿,而且还侮辱我们中国人!是的,徐悲鸿被激怒了。(板书:激怒)但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因此,引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说词语
齐读、交流
合作朗读,边度边思考。
读课文7、8小节
小组分角色对话,抽以小组上前表演。
齐读课文7、8自然段
欣赏作品,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熟悉词语,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书本上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文本之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5、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1、徐悲鸿立志后又是怎样做的?自读课文5、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A、“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
⑴什么叫“潜心临摹”?“临摹”什么?“一整天”是什么概念?
⑵设情境,反复朗读:每逢(),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2、这是多么光荣,多么骄傲的时刻,让我们站起来再次骄傲的读一读7-8小节
1、读到这里,徐悲鸿的形象在你我心中丰富起来,在他众多的优点中我们要铭记两点:一、志气,二、勤奋(板书:志气+勤奋=成功)
2、年轻的徐悲鸿为国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之后他创作的作品(出示)都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些什么?
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靠老师的讲解必然是不真切的,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
⑵请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你每餐吃什么?这样的用餐你吃一顿,行吗?一天呢?一个月?一年?今年吃,明年再吃?后年还吃?——这就是“清苦”,徐悲鸿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让我们大声读好这句话,他这样做仍然是为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3、这里写徐悲鸿生活清苦与励志学画又有什么关系?用“宁愿……也不……”说一句话
请同学们仿照4-6段的写法,完成一篇小练笔《勤奋好学的xxx》
学生齐读课题
指名读词——推火车读——齐读
学生试选用词语练说,集体交流
试用一句话概括
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问题。
交流
谈感受
齐读这一句话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反复诵读、体会
齐读这一句话
交流
交流
情境体会
练习用“宁愿……也不……”说一句话
四、作业
1、同学们,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位鼎鼎大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就是——徐悲鸿。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请齐读课题。(出示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
2、首先来检验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出示词语:
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
陈列临摹 优异
承认震惊
3、你能选用几个词语,用两三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教重点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一)受辱立志
(二)勤学苦练
(三)成果“轰动画界”
三、总结升华
4、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创作的《骏马图》,看到这幅图,你想到哪些词语?
5、在这里作者把徐悲鸿比作一匹骏马,(出示:)齐读。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徐悲鸿和马的共同之处?
(板书:奋发努力)
小结:因此作者把徐悲鸿比作马再合适不过了。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努力,是因为他知道——(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外国学生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外国学生一开始是怎样的态度?
出示句子: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也成不了才!”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从神情、动作、语言进行对比。)
“有眼不识泰山”“泰山”是指谁?“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6、从此,从什么时候开始?从那些自然段又看出他奋发努力的呢?
大家合作读这一部分(4齐,5女,6男)。读后想想这一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总分)
第四自然段它承接上文立下宏志,启示下文的励志学画。是一个过渡段。
1、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齐读第7、8节。
(1)指明回答,板书(轰动画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