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与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与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为实现不良资产管理目标,以一定的形式对不良资产接收、维护、处置等环节进行系统运作的过程。

这个“形式”就是不良资产的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采用什么样的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发展战略、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尝试采取一些方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归结起来主要有财政补贴法、企业破产法、贷款豁免法等,但这些方法加大了财政的负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资产状况,特别是在中国民生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后,这些解决方法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它竞争主体的歧视。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及监管机构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围金融危机不断发生,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逐渐归结到“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上。

发达国家如美国的RTC、德国的托管银行、日本的过渡银行等即采此制,转轨国家如波兰、捷克等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国、泰国等也有类似的资产管理的公司。

进入20世纪末,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即要面对加入“WTO”后开放金融服务的压力,又要应对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为了迅速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了“好银行+坏银行”模式,设置了四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融资产管理公司,并通过这些资产公司大规模一次性接收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了对1996年以前形成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第一次剥离后,也加强了仍然留存在本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和管理力度,在管理模式上基本采用在银行部设立专门部门进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其基本职能是集中、专业化地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管理模式分析从国外银行管理管理实践看,管理不良资产的组织模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即将银行的不良资产按市场公允价转让给一个独立子公司,母银行由于转让了不良资产而成为好银行,而子公司则由于接受了不良资产而成为坏银行。

二是专业部门管理模式。

这类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的、专门从事其他部门移交的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的机构。

三是“一体化”管理模式。

即由银行现有经营管理部门,比如:风险管理部门或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对不良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处置。

这种管理模式把信贷资产的发放、贷中管理、贷后管理、不良资产管理统一交由一个部门管理,因此称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一)不同管理模式的经济分析不良资产管理模式的边际成本主要来自于:一是管理成本的变动。

管理成本包括协调成本和机构成本、激励和监督成本。

协调的难度越大、机构越庞大,管理成本越高。

二是是效率成本,表现为处置效率集约化程度的高低带来的成本变化。

三是不良资产责任的重新界定导致的转移成本,主要包括移交过程可能带来的责任悬空、时效超期等导致资产永久损失和责任界定时的谈判成本等。

四是专业化成本,主要是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变化导致的专业能力的变化而形成的成本变化。

至于其他固定因素导致的成本,如资产质量导致的处置成本与组织的建立与否无关,但组织可以通过专业化和集中化、集约化处置降低处置成本。

(1)“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在“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下,银行将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给专门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使自身资产质量迅速净化,成为资产结构好、质量高的好银行。

同时由于处置和管理的专业化,以及产权的严格界定,可以提高处置和管理的效率,因此,处置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效率成本非常低;但是如果采用市场化定价方法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的话,由于一次性批量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大,在资产移交过程中可能产生损失,产权界定的成本较高,因此转移成本加大。

此外,这种模式需设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导致管理成本较高。

(2)专门部门管理模式。

相对“好银行+坏银行”模式,银行设置专门部门对不良资产进行专门管理,未把不良资产剥离出银行账面,但在责任上,在银行部划分了不良资产管理的责任边界。

因此,这种模式具有专业化管理性质,可以加大不良资产的管理力度,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减少效率成本;但是由于需要必要的责任界定,因此也存在移交成本;激励成本等管理成本也较高,但小于“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3)“一体化”管理模式。

由于不良资产仍然在相关信贷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产权界定和激励纳入银行现有的管理中,因此,这部分成本增加不多,但是这种模式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不高,可能导致处置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其处置成本除与资产质量有关外,还与管理不力导致的资产损失有关,因此效率成本和专业成本较高。

同时,不良资产也未从银行账面剔除,银行需要每年消化自身不良资产造成的资产损失。

不同管理模式的成本变化对比1(二)主要管理模式的局限性(1)“好银行+坏银行”模式。

“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处置不良资产本身就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国家财政的强力支持,才能使规模巨大的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

2003年12月31日,经政府特别批准,建行1289亿元的可疑类不良贷款以无追索权基准按照本金50%的价格出售给人民银行,建行立即确认了该笔交易,按售价人民币644.50亿确认应收款项。

由于建行已经为该可疑类贷款提取了1002.68亿的拨备,该不良资产的实际账面净值为286.321何川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的选择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亿元,净值率22.2%。

售价644.50亿与净值286.32亿之间的差额358.18亿元被计入建行的所有者权益。

从建行不良资产剥离的情况来看,首先,在剥离的价格上,双方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谈判,而是基本由银行监管部门代表国家,在考虑剥离银行资本金需求的情况下,确定剥离价格。

其次,资产公司接受不良资产的被动性。

在这次剥离中,建设银行受益颇大,但是接受资产的信达资产公司,却因为不能对项目进行尽职调查,所接收项目的状况良莠不齐,存在大量借款人资料缺失、丧失诉讼时效、债务人解散等问题,给后为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埋下隐患。

最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需要巨额的资本支持。

我的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来源有三种:一是财政注资。

各大金融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全由财政拨入,除资产管理公司的拨入60亿元人民币和5亿美元外,其他三家公司均为100亿元人民币;二是划转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再贷款5739亿元;二是发行金融债券8200亿元。

由于“好银行+坏银行”管理模式存在上述特点,目前中国光大银行、银行等国有银行很难在凭借这种“剥离”式的方式消化不良资产,而依靠自身的力量成立类似的“坏银行”资产公司,更是缺少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因此商业银行只能走依靠市场走自主消化的路径。

(2)专门部门管理模式。

尽管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专门部门管理不良资产,但是不良资产管理效率并没有得到切实提高,专门部门管理模式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转移定价机制缺乏,约束激励不到位。

与银行正常的资产管理相比,银行部对不良资产管理效果缺乏科学而准确的评价,不良资产由于它自身价值特性,其实际变现值与资产账面值相差甚远,但目前的考核指标一般都是以资产账面价值作为考核基数,而不是实际价值作为考核标准,这种指标即不能对管理的目标和责任进行准确的计量和考核,也不能由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只满足于下指标、下任务,而不能完全反映不良资产管理工作所承担的难度和责任,不能使约束与激励相对称,严重挫伤不良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不良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

二是不良资产交接责任认定模糊,给信贷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不良资产在移交给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之前,要对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进行了认定。

在前期责任理清后,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才能接手处置不良资产,但是由目前不良资产交接责任认定刚性不足,许多资产处置后仍没有对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进行追究,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信贷管理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放纵”,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对不良资产处置行为提出了逆向责任追究,影响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三是不良资产分类管理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治理机制。

不良资产由信贷部门交至不良资产管理部门时的分类方法是贷款五级分类法,不良资产管理部门为了使统计口径统一,一般还继续使用这一分类方法,即:按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类进行管理,但是这一分类方法不能满足不良资产管理的需要,不能细致区分不良贷款个案特征,不良资产治理策略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分类方法比较笼统,导致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当期的工作措施和努力无法体现,致使不良资产日常管理动力不足。

四是不良资产在从接收到处置过程中,层层审批、汇签,使不良资产管理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错失处置不良资产的有利时机。

(3)“一体化”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责任的追究效率低下,使商业银行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大批的贷款风险不能得到暴露,造成了风险的隐性积累,同时由于责任追究不利,在信贷资产审批和发放环节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一体化”管理模式不良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放弃这种管理模式,只有一些地方小金融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使用这一模式。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构建—矩阵式部集中管理总结以上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根据现在商业不良资产管理的基本需要,结合实际,下文提出商业银行矩阵式部集中管理模式,并从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主要特点、部流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以资产重置价值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发展战略,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改革力度加大,使商业银行向着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以是界定包括国家在的所有投资者的资产价值为基础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所有投资者投资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使现有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最大2”。

这种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使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克服资产实物委托型和直接管理导致的出资人对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混合不清,管理效率低下、资产增值能力差等治理缺陷。

出资人所管理的客体对象主要是从价值形态而不是从实物形态维护资产的保值增值;从银行管理者的角度看,其承担的责任主要是从价值形态方面确保所管理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得以保值增值。

不良资产也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资产的管理必然要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目标相一致,其动因分析如下:我们把股东投资于银行视同一个投资期趋于无穷大的投资项目时,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就是银行所有投资的子项目累计净现值(NPV )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V )就等于未来各期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用公式表示为:()11n t tt CF V r ==+∑式中:CF t 为企业在第t 期预期得到的现金净流入量;r 为反映现金流量风险贴现率,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 为产生现金流量的总期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