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pdf

信息组织自考试题汇总.pdf


能揭示类目体系的结构,无法通过标记按等级显示机读文档。
层累标记制:是一种能显示类目等级关系的编号方式。特点:可揭示类目的等级结构,在机检系统中通过标记显示分
类结构。问题:如类目划分等级较深,会增加号码长度:同位类数量超过号码的基数时,必须采用一定的扩号办法。
顺序—层累标记制: 一种同时采用顺序和层累标记方式的标记制度。目的: 同时汲取两者优长, 使标记既能具有较强的
而成。
网络搜索引擎: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是上述各种系统的。
5、两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按照标识特征,检索工具可分的两类)
一类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形式出发进行检索的途径,常见的这类标识包括:责任者名,题名,机
构名等。可以查找一种或数种文献。 另一类则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误用为依据,
检索语言是一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国内亦称情报检索语言。
检索语言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词汇是检索语言的主体,是各种词表,包括分类表或标题表、叙词表等;语法,则是 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规则系统,它们规定词汇集的使用方法。
1、信息资源分类的含义、特征、作用
主题词索引——是一种将主题词表的主题词与相应分类号对应编制的对照索引。
使用时注意问题:不能直接根据索引分类。必须使用索引查到类目后,必须查核类表,根据其在类目体系中的位置和关系, 在明确其确切含义的基础一才能归类。
8、类目体系建立的方法
类目体系的建立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采用归纳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根据个体属性的相同点集合成类,
双位制——亦、称集团标记法。即在数字层累制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
18 个时,用两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以解决号
码的扩充问题。
借号法——即在层累标记制中使用的一种灵活借用上位类或下位类的号码配置方法。
字母标记法:即要使用数字标记的情况下,直接以类名的首字母为标记,标示下一级类目。
对应编号法:即按 照类目设置的规律统一配制号码,使标记具有规律性,一致性,方便用户使用。 6、说明与注释包括的类型
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3、信息组织活动的类型
( 1)信息组织的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 2)信息资源组织规范,是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按照信息资源的特点预先确定的规则和方法系统,是进行信息组织操作
的的依据。包括:信息描述规范、检索语言。
副表:复分表
基本部类——分类法为了合理展开而作的最基本、最概括的划分。 基本大类——是文献分类法列出的第一级类目,又称基本大纲。
复分表——亦称副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指由共性子目录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
5、标记符号的要求、种类、标记制度、常用标记技术;
标记符号,亦称分类号,是文献分类法中用于表示类目的代号。
( 3)以直线方式排列以满足文献组织和检索的使用需要。 类目体系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
( 1)从属关系,指类目体系中一个类与其直接区分出来的子类之间的关系。(上、下位类);特点:上位类必然包括下位
类的外延即范围;下位类必然具有上们类的属性。在分类实践中,一文献如能分入某类,就必然同时符合上位类的属性。
( 2)并列关系,指类目体系中同位类之间构成的关系。同们类之间由于都带有上位类的属性;又各有自己的特有属性,即
1. 什么是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指根据使用的需要,依据主题内容或特征,将信息资源组织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2、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 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进行信息资源处理和有序化组织, 才
可以利用它有效地进行检索查找; 另一方面, 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 两者既有区别,
12、类目体系中类目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及表现形式,这些关系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
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结构特点:
( 1)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组织起来的,能够充分地显示一学科或专业领域中知识门类及其关系的全貌;
( 2)通过缩格、并列、交替、参照等多种方式显示类目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从属、并列、交替、相关关系等;
单纯号码是由一种具有固定次序和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
混合号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固定次序的符号系统组成的号码。
标记制度指号码组成的方式。分类标记一般可分为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顺序—层累标记制、分面标记制等 顺序标记制:是一种表示类目相对排列次序的编号方式。优点:可以均衡地分配号码,标记简短,容纳性强。不足:不
9、引用次序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
引用次序——在列举式分类法中,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顺序;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中,则表现为复合主题中不同
组面被引用的先后次序。
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中复合主题的集中方式, 对分类体系的性能有直接影响; 由于引用次序的不同, 类目体系的功能特
点也是不同的; 引用次序决定着类目体系以何种方式集中资源, 系的。
提供从内容角度进行检索的途径。 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 使用这
类途径检索,不必预先了解文献特征,可直接从主题内容入手进行查找。
6、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式(
1)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包括:着录或编写题录。(
2)对信息资源的内
容进行浓缩。包括:编写内容提要或文摘。( 3)提供检索点。包括:着者名,标题名称,出版机构名等。
类目索引亦称分类表索引, 是一种按主题字顺方式,从主题名称指向分类号, 引,相关索引,主题词索引。
帮助分类人员利用类目表的工具。包括直接索
直接索引——是一种供用户通过已知主题查找相应类号的工具。
将分类表中类目名称按字顺排列, 于每一索引条目后注上相
应的分类号码,从而可以从类名出发查找对应的类号。
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类名查找对应的类号,而且可以集中在分类表中被分散了的一主题各方面类目的工具。
在着密切联系,但在分类体系中被分散了的类目之间,通常以互逆的方式在相关门类揭示。
( 3)设置选择类目。即在主题内容存在着不同处理可能时,指明可供选择的不同处理办法,供选择使用。
( 4)即根据不同单位或用户的需要,为一主题或学科领域同时编制不同的类表,供选择使用。
( 5)规定类目的归属。即按照单线序列中类目设置需要,规定类目处理的做法。
简明性和充分的容纳性,又能够获得一定的表达性。
分面标记制: 是一种能够揭示类目组配结构的标记方式, 这种标记制度采用特定的符号或组配方式表示复杂主题各个主
题因素所属的分面,使号码不仅能够揭示类目的次序和等级,而且能够显示类目的分面结构。优点:表达性、可组配性,可
充分揭示文献主题,并进行轮排和组配检索。不足:号码成分复杂,标记冗长,排序性差,不适合文献排架。
说明与注释是对分类法体系结构及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包括:编制说明、大类说明、类目注释。
类目注释:即对类目的补充说明。通过它进一步说明类目含义、范围、与其他类关系及具体的使用方法等。
类型包括:
规定类目涵义和内容范围。揭示本类与相关类的关系。说明分类方法。规定同类文献的排列方法。说明修订情况。
7、类目索引的基本类型及使用时注意问题
其特点:可通过概念组配,对复合主题进行专指标引;
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便于调整组配次序,进行多无检索;
可通过组配表达新出现的复杂主题,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类表的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4、分类法的结构组成
分类法组成: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四个方面
类目体系(表)的组成部分: 主表:基本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
种差,是相互排斥的。
( 3)交替关系,指交替类目与相应使用类目之间形成的关系。作用:解决多重从属关系与线性 式标引;可供选择使用;可多角度检索。
序列之间的矛盾:以统一方
( 4)相关关系:指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表现形式——类目参照。可以揭示类目体系中分
散了的联系,是分类法完备揭示类目之间联系原重要措施。
常用标记技术:预留空号法、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字母标记法
预留空号法——即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在号码配置时,预先留下一些空号,供类目增补时使用。
八分法——亦称扩九法,即在数字层累标记中,当同位类超过 位数字表示一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
10 个,不足 18 个时,前 9 位以 0-8 表示,在 9 后面用两
4、根据对象与特点划分的检索工具的类型
文献目录:以各种类型的文献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揭示、报道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索引:是以文献或文献集合中包括的信息内容为其揭示单元的工具,包括期刊索引、书后索引等

机读数据库: 是一种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 以机读形式建立的检索系统。 一数据库通常由某种同类记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
( 6)按惯用的次序排;
( 7)按实用的次序排;
( 8)按字顺排。
11、传统分类法对于横向关系的处理方式 ( 1)设置 交替类目。指在为一个知识门类设置使用类目的同时,于相应门类下设置的供选择使用的类目。这一方法主要用
于具有多种从属关系的知识门类,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主题之间的联系。
( 2)建立参照。即以类目参照的方式,用于指明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方式以外的其他联系。一般用于内容上存
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检索途径总是是与分类体系适用性密切联
10、分类法中同位类的排列方法,常用的系统排列模式
同位类是指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目。
常用的同位类序列方法:
( 1)按时间先后顺序序列;
( 2)按事物进化顺序排;
( 3)按空间次序排; ( 4)按逻辑次序排;
( 5)按依存次序排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