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传染病诊断标准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鼠疫一、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阿米巴痢疾一、急性阿米巴痢疾:疑似病例: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伤寒和副伤寒一、疑似病例: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艾滋病一、HIV感染者: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4)卡波济氏肉瘤(K+S+);(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2)全身淋巴结肿大;(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淋病一、疑似病例:具备以下1、2项者:1.有婚外性行为或同性恋史或配偶感染或与已知淋病患者有性行为史;2.男性:有尿灼痛、尿急、尿频,尿道口红肿、溢脓(可并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女性:脓性白带增多,有腰痛、下腹痛、子宫颈红肿、宫颈外口糜烂、有脓性分泌物。

可有前庭大腺部位红肿,有脓液自前庭大腺口溢出。

可有尿急、尿频、尿痛及尿血,尿道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或并发输卵管炎、盆腔炎);二、确诊病例:1.男性尿道口、女性宫颈口涂片: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2.培养淋球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男性或女性具备1或2项梅毒一、疑似病例:有婚外性交、或同性恋史,或与已知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史。

1.潜伏期2-4周,出现疑似硬下疳,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2.病期在2年内,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出现疑似二期梅毒疹(包括扁平湿疣),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3.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阴性;具备以上1项为疑似一期梅毒;2、3项为疑似二期梅毒。

二、确诊病例:1.一期病毒:(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苍白)螺旋体;(2)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3)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一期梅毒加(1)或(2)或(3)2.二期梅毒:(1)有扁平湿疣、阴部湿丘疹或粘膜斑时,使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苍白)螺旋体;(2)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3)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二期梅毒加(1)或(2)或(3)3.三期梅毒:(1)有婚外性交或同性恋史或与已知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史,有或无一、二期梅毒史;(2)临床表现结节性梅毒疹或皮肤、粘膜、骨骼树胶肿;(3)有晚期梅毒的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体征;(4)实验室检查: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大多阳性。

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白细胞数增多,蛋白量增加,非梅毒螺旋体试验或梅毒螺旋体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具备(1)、(2)、(3)项或(1)、(3)、(4)项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1)有婚外性交或嫖娼或配偶有感染或同性恋史,有或无梅毒病史;(2)无临床症状或体征,包括心血管或脑神经系统;(3)非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2次阳性(间隔1-2个月),需排除生物学假阳性;(4)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实验确诊:具备(1)、(2)、(3)、(4)项5.胎传梅毒:(1)生母为梅毒患者;(2)有典型早期或晚期胎传梅毒损害,或梅毒损害遗留之典型体征,如郝秦森氏齿,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等;(3)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或非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具备(1)、(2)、(3)项脊髓灰质炎一、疑似病例: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迟缓性麻痹的病例。

二、确诊病例:1.与确诊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出现:(1)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2)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或双侧)性驰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萎缩;2.发病60天后仍残留有驰缓性麻痹;3.从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4.从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5.1个月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6.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或1和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加5或加3加6。

麻疹一、疑似病例:患者(多数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与淋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二、确诊病例:1.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科氏斑。

2.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3.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4.恢复期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或4项百日咳一、疑似病例:流行季节有持续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二、确诊病例:1.有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史;2.末稍血白血球显著增高、淋巴细胞常占50%以上;3.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离到百日咳嗜血杆菌;4.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白喉一、疑似病例:发热,咽痛、声嘶,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二、确诊病例:1.白喉流行地区,与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3.棒状菌属白喉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毒素。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疑似病例:冬春季节突发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烦躁、惊叫、抽风;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或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确诊病例:1.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2.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瘀斑,或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儿前囟隆起,但无其它呼吸道感染病史和化脓病史。

3.脑脊液、血或皮肤出血点细菌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或涂片检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4.恢复期血清抗流脑菌群特异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

5.脑脊液或血液或尿液中流脑特异抗原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或5。

猩红热一、疑似病例: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二、确诊病例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梅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病1-2日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萤光法查出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4和1,或2,或3。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5或6或7或8。

流行性出血热一、疑似病例:疫区及流行季节,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二、确诊病例: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3、4、5项之一。

狂犬病确诊病例:一、临床诊断:有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具有下列临床表现者:1.愈合的咬伤伤口感觉异常。

出现兴奋、烦躁、恐怖、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率快、血压增高)。

继而肌肉瘫痪或脑神精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整)。

二、实验确诊: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