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1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在长达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
长期的教育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教育工作经验。
在实践中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前辈教育家的思想。
他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概括创建了洋溢着创新意识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治校”思想
( 一) “教育思想治校”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是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
他针对前苏联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以及其他误区,结合前人的学校管理思想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教育思想治校”的思想。
凡读过《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人,定会留下这样一个深刻印象: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师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他们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暇思考教育学工作难题,有暇结合工作实际博览群书,引导他们沿着实践、读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前进,使之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最终达到用共同的教育信念把全体教师团结成一支攻克教育堡垒的坚强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思想治校的重点放在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他不仅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把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活跃的“创造实验室”,而且在实践中采取了许多旨在培养教育素养的,颇具特色的做法。
( 二) 教师队伍的建设
1. 教师的教育素养
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很赞同学校有选教师的特权,否则办不好学校。
他认为选教师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热爱学生和教育工作;有钻研精神。
2. 抓科研、提升教师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对凯洛夫教育学不满,认为有95%是向师范生灌输如何教知识、讲知育,他认为学生是需要个别对待的,具体他采取了两项特殊的措施:(1)典型案例研究。
(2)心理学研究会。
3. 关于教师管理
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
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
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
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整体性作了分析和把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是平行而是相互包含,但在实际中不能也不可能把它们分得那么清楚。
和谐教育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是协调好人的两种活动:认识和理解客观基础;丰富人的主观世界,发现、表现、实现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理论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每个人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抬起头来做人。
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必须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加以保证,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是不可能达到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个性的和谐的。
和谐教育首先做的是理顺、配量、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个人(自我教育)、书籍(阅读)、社交活动,以上合力大小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教师。
但是家庭教育影响很重要,因为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使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建议学校为学生开设家庭、婚姻、爱情、孩子课程,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其他课程,甚至更重要。
将来所有的人都会做丈夫、妻子、父母,而不一定做科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等。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评价观
教育在于发展全面、和谐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对儿童进行片面的评价,指出分数不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
( 一)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心灵中有一个最隐藏的角落———这就是人的自尊心,这个角落里的组织很容易受到操作,便容易变得粗糙起来教师的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
”
他指出教育不应该让儿童的劳动成为徒劳无益的事,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果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
在小学,孩子的自尊心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还不善于克服困难,学习中的挫折会给他带来真正的痛苦,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评价,不断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他心底中最娇嫩的组织会变得粗糙与麻木不仁,结果他对一切都无所谓了。
因此“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给学生打‘2分’,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但一个学生还做不好作业时,教师永远不堵塞他争取好成绩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降低他的人格。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们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灵,并以人道主义原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最重要的品质。
( 二) 智力背景理论
在全面发展的施教上,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精神环境———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在他看来,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必须在这种精神生活背景上进行。
而其中的智育则必须在丰富而多方面的智力背景上进行,教学必须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他总的设想是:学校的精神生活应当是丰富而多方面的,以致于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并使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显然,为创造这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就必须从时间安排上、组织形式上、活动内容上精心设计和切实保证。
作为创新者的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几种尝试: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
第二,他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他使每个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若干个集体里度过。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在采取这些措施时,还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 三) 儿童基本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转变差生的要点除了要有广泛的智力背景———这是差生转变的基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其他多方面的能力。
他不仅开设了特别的思维训练课,而且还具体地提出了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思维技能和技巧,即十二种能力:(1)观察写作能力;(2)思维能力;(3)表达能力;(4)理解的快速阅读能力;(5)分析比较逻辑能力;(6)书写能力;(7)查阅资料文献能力;(8)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9)能在阅读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讲解并能同时把教师讲述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11)能阅读文章能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12)会写作文。
其中阅读能力最重要。
这些智力训练都有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逐渐赶上去,使他们不再是“难教”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