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秋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2016年秋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

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 操作、观察(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

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

(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

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

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

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

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

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

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比长短,画线段

1. 认识线段长短。(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

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

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 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

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

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

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

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

—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页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

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 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

的经验。

3. 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

笔等。

教学过程

一、实践感悟、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你们想知道自己课桌面的长边有多长吗?

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文具盒、书、铅笔、手的一拃等等,去量一量。

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再测量出有几个那么长,然后按黑板上的说法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选择板书在小黑板()里。

引导:我们课桌面是一样长的。现在看看你用什么量的,量得的数量(几)和哪个一样,

和哪个一样,和哪些不一样,想想这是为什么,互相说说看。

提问:为什么你量的结果和有的数量一样,和有的数量不一样吗?那怎样才能让大家量

的数量一样呢?引入:看来啊,所有的人量同样长的物体,结果要得到同样的数,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工

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那么这样的单位有哪些呢,每个单位是多长呢,从今天起我们开

始逐步学习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比划,认识厘米

1. 引导:在生活里,你发现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来量物体长度的?说明:量长度的统一工具是尺。要知道有多长,可以用尺来量一量。在量比较短的物体

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刻度尺。谈话: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和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比一

比,找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组织交流:尺子上有数,让学生集体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尺子上都有一条条的线,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长有短,说明叫“刻度线”,让学生看较

长的刻度线表示的数,说明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几就表示

刻度几。像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0刻度线或者刻度0,是我们尺子上的七点;3就是3刻

度线或刻度3等等。

提问:你观察一下,刻度0到刻度1是几大格?到刻度3呢,数数刻度0到刻度10是

几大格?

结合尺子上有厘米或cm,说明cm就表示厘米,厘米就是常用的一种长度单位。让学

生思考尺子上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

3.认识厘米(1)指一指

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吗?

说明: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在自己

尺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厘米。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

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2)比一比

引导: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

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

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

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

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相检查。

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3)找一找

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度给学生看。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1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

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数一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