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全套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全套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见闻录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名词,自己介词,从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其:代词,这代词,他的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A B C D F) (E)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D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②从道理上讲: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②姓名③身世④家世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不使之学令其作诗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我还自扬州省略介词:“受之天”可补充为“”;“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受之于天借于旁近与之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自扬州还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哀伤,痛惜哀伤,惋惜九、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C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B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排比。

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A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