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空间特征

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空间特征

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的空间特征调查报告——以北京交道口地区为例【摘要】本次调查以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人为对象,调查其交往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北京四合院区老年居民的日常交往正在减退,且从空间而言,交往活动对于地区外部空间的依赖性较大,这与四合院地区空间、规划和管理的缺陷有关。

其中,建筑密度过高、绿化匮乏是硬件缺陷,而交通管制不足、交往空间规划不合理是软件缺陷。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空间、设施及日常管理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改良建议。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交往活动;空间特征【正文】1.研究背景1.1. 理论背景四合院历来都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到目前为止,对四合院研究较多的有建筑学和社会学:建筑学主要专注于对四合院建筑形制的探讨,而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人文特征和社会效应方面。

因而,四合院地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个方向上仍然具有一部分的研究空白。

城市规划作为与此问题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学科,有责任去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1.2. 现实背景四合院地区是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旧城区,面临着城市更新改造的巨大问题。

而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将其带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四合院地区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各种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四合院地区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自主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旅游的趋势。

在这种自外向内和自内向外的双重力量的驱动下,四合院和其中居民的生活又将发生什么新的变化?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备受关注。

由于各种原因,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的比重比社会平均比重高很多,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更严重。

另外,四合院中的老龄人不仅仅是四合院地区里的活动主体,更是维护传统邻里关系的关键,因此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

因此,对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生活的研究是对一个独特转型区中具有关键意义和特殊价值主体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核心问题在以上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北京四合院地区的老年居民,选取能同时反映生理与心理状态的交往活动为切入点,调查研究其日常交往活动的空间特征,从建筑空间、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现存阻力,从而针对老龄化问题为四合院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证依据。

(研究思路见图1-1)2.调研信息2.1. 调研地点交道口地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紧靠南北中轴线(见图2-1),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800年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地区之一,1993年即被北京市划入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

该地区面积为1.47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5.5万,2.3万户。

近年来,交道口地区旅游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导致四合院的规制和功能发生较大变化,传统保留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选取交道口地区作为研究地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2.2.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为交道口地区内的老年居民。

根据2006年交道口街道范围户籍人口进行的80%抽样调查数据,到2005年底,交道口地区的人口结构为: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为图1-1:研究思路示意图图2-1:交道口地区区位图 (宏观、中观、微观)37.08%;中年人占29.77%;前老龄及老龄人口则占33.15%,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6.06%1(见表2-1)。

可以看出,交道口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因此由老龄化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本次调查以50岁以上的居民为对象,调查其日常交往现状。

表2-1: 交道口地区年龄结构比例抽样人数年龄结构少年青年 中年(35-49) 前老龄(50-59) 青-老(60-74) 老-老龄(>=75)人数 42581 6256 9532 12676 7280 4223 2614 百分比100%14.69%22.39%29.77%17.10%9.92%6.14%2.3. 调研方法本次调查研究,是在查阅、总结多方文献的前提下,借助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法 及 定性分析的访谈法 两种研究方法,进行现象分析,并适当引入了空间学科中特有的空间序列分析方法,从而总结出对促进当地老年居民交往水平有利的意见及建议。

(调查流程见图2-2)2.3.1 数据支持与资料获得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定量数据为主,辅以深度访谈的质性资料。

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600份,有效问卷520份,有效率为86.7%;访谈中共13名被访者,根据老年人谈话主题分散且节奏较慢的特点经过3次完成,资料通过录音整理及语义分析,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证据支持。

2.3.2 空间排序与范围界定 此外,由于分析落脚于空间特征,因而本次调查不仅仅对四合院地区老年居民的交往活动地点进行了观察、归纳,并且根据距离远近的发散型特点,针对四合院本身的空间特质,对于四合院地区附近供老年人交往活动使用的各种地点类型做了范围界定及空间排序,从而确定了可供交往活动进行的空间序列及其与四合院地区各范围之间的包含关系。

(见图2-3)1人口按照年龄划分规则为:少年组(0-18岁)、青年组(18-34)、中年组(35-49)、前老龄组(50-59)、青-老年组(60-74)和老-老龄组(>=75)图2-2:调查流程图图2-3: 交往地点的空间序列及与空间范围的包含关系3.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3.1. 交往的整体水平:浅层交往较好,深层交往不佳。

根据问卷数据,我们对交往程度相关指标进行平均数统计。

数据显示(见表3-1),院子中“打招呼”的平均人数仅为总住户的一半,这说明了邻里间关系弱化但仍保持了一定的惯性;且“可以说出名字的邻居”和“朋友”的平均数量比“打招呼的邻居”平均数量小,说明了交往深度已经偏低。

因而,我们可知:目前居民之间的浅层交往状况较好,但深层交往状况不佳。

3.2. 休闲时间主要交往活动的空间范围据调查,交道口地区老年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北京二环以内,即旧城区的范围内。

具体来说,其交往活动主要发生在:室内空间、四合院院落空地、胡同内空地、街边以及区外的社区公园,形成一个由内向外的空间序列(见图2-3)。

按照离家距离远近的不同和相互之间空间性质的差异,本文将这一空间序列定性区分为4个类别:家中、(四合院)院内、胡同内和胡同外(见图3-2)。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又进行了年龄分类的统计分析(见图3-1)。

总体来说,老年居民休闲时间交往活动的空间分布图形呈倒U型——在家中和在胡同外的比重最大,而在院内的比重最小。

具体来说,得出以下结论(见图3-2):(1)“家中”是交往活动发生的主要地点可以看出,老年居民对于休闲时间交往活动的主要范围选择“在家中”的比例最高,说明较多老年居民的休闲时间主要活动范围在家中。

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也支持这一点:一、对于部分仍处于工作状态的老年人,由于平时在外时间较多,工作之余更倾向呆在家中;二、胡同特色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于胡同生活的干扰,老年居民更愿意呆在家中。

(2)院内交往存在明显的缺失传统四合院中,院落作为一种积极的开敞空间,为居民图3-2:居民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示意图的休憩和交流提供了场所。

但由图3-1可以明显地看出,所有折线上,在“院内”的区域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凹口,说明无论对于哪种年龄段的老人,在院内进行交往活动的比例都是最低的。

根据实地踏勘,我们发现交道口地区的建筑密度非常高,私搭乱建的临时房屋已经将很多院子的院落空间占据大半,只留下过道空间。

这种情况下,院落很难成为人们休憩和交往的场所,因而院内交往活动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3)胡同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活动单位图3-1中,在“胡同内”的统计项目上,折线又回到较高的水平,说明了其被选比例较高,这表明仍然有较大比例实例照片1:居民在胡同内进行交往活动的老年居民以胡同作为交往活动的地点,这是符合四合院中的传统的。

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老年居民在晚饭之后都会到胡同里活动(因为此时外来游客流量减小),胡同社区也会在胡同范围内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创造交流的机会。

(见上页实例照片1)(4)“胡同外”比例较大,反映较强外部依存的特点。

交往活动范围在“胡同外”的比例已达到1/4,表明交道口地区内老年居民交往对于外部空间依赖性大的特点。

(实例照片2)3.3. 群体性交往活动2的地点选择按空间延展顺序界定,老年人群体性交往可能出现的主要地点包括:家中(自家或别人家)、公共活动室、院内空地、胡同内、街坊/街边以及公园。

这种空间秩序及与各空间范围之间的包含关系已经在前文的图2-3中表达了。

从对老年居民进行群体性休闲活动的地点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见图3-4):(1)院内空地已经少人问津由图3-4,所有样本以及不同年龄段样本的交往活动地点统计柱状图都呈现U 型,且最低点都在院内空地处,说明了其已经很少被用于交往活动。

在3.2(2)中已解释过,在建筑密度过高的交道口四合院中,院内空地已经所剩无几,很难提供交往活动所需的场所和氛围。

(2)在街坊/街边进行的交往活动比例相当高通常情况下,街坊和街边通常由于车流人流量较大、交通状况较复杂而并不适于交往活动。

但图3-4的结果却显示,街坊/街边也已成为了重要的交往活动地点,这实质反映出了四合院地区胡同内、院落内的交往空间的匮乏。

这点结论在访谈中得到了证实,很多受访的老年居民反映胡同内的活动空间存在问题:一、胡同内缺乏大面积空地,娱乐与休憩设施十分缺乏(见实例照片3);二、旅游业及商业所吸引的人流和车流使胡同里出现嘈杂、拥挤、安全性降低等问题,其实质等于把过去半私密性的胡同内部空间变成了半公共性的“街道空间”。

(3)公园已成为老年居民最重要的群体性交往活动空间图3-4中代表公园的柱形都具有最高的高度,这说明了地区外公园已成为交道口老年人的最主要的群体性交往活动地点。

访谈也了解到,由于胡同内的休闲场地紧促,且交道口地区附近的皇城根公园、景山公园、什刹海等风景区,不仅距离近、品质高,而且免费或价格低廉,所以吸引老年人聚集、休闲、交往的一个集点。

(见实例照片4)2群体性交往活动主要是指发生在由社区统一组织或居民自发组织的群体性的休闲娱乐活动中的交往。

70.00%实例照片3:位于帽儿胡同内的休憩设施实例照片2:居民在胡同外进行交往活动(左:景山公园内;右:什刹海旁空地)实例照片4:公元是最重要的群体性交往空间(上:景山公园内;下:什刹海旁空地)4.交往活动空间分布范围的影响因素分析经过分析认为,交道口老年居民交往活动地点的分布规律是受到社会大环境和内部的软硬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

4.1. 社会背景因素(1)社会氛围隐私性加强,邻里关系逐渐淡漠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压力的加大、经济关系的独立性加强使人们更强调私人生活的隐私性,从而淡化了与身边的人的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