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
主要内容 商议计谋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怒叱太子 问题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 特点? 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 慨献身?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 么性格?
问题解答
2、易水诀别
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 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 托。 音乐描写 : 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易水诀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①抓住特点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抓住特点 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 突出重点 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 顾及全面 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 的气势; ④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有条不紊 ⑤结合写景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 结合写景 境的感觉。
问题解答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 身? 解析: 解析: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 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 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 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 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 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 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 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 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文本脉络
开端:荆轲的身世、交游 发展:因好友田光而卷入了燕秦之间 的恩怨纠纷 高潮:感于燕太子丹之义而行刺秦王 尾声:—“遂发” :
行刺准备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 不顾” :
易水诀别
3、“既至秦”——“秦王目眩良久” :
秦廷行刺
1、行刺准备
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 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解析: 解析: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 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 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 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 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 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 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 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 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 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在此献丑 请多包涵 谢谢观赏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三、文本艺术鉴赏
文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结构完整,脉络清 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首尾呼应。文中 运用多种手法,成功塑造了以荆轲为首的一 组豪杰义士群像,笔墨或繁或简,手法或抑 扬顿挫,或衬托对比,俱传神写意,栩栩如 生。此外,文本长于烘托气氛,譬如白衣送 行、易水悲歌的慷慨壮烈,图穷匕现、秦廷 一击的惊心动魄,堪称经典段落。
文本解析
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 军 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 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殊不知,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 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 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 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 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 始皇。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 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 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 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 的秦国吧!
3、秦廷行刺
层次划分: 计见秦王 顾笑武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
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 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 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 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 语言、神态、 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 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 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 “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 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 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问题解答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 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 “不忍”,有何作用? 解析: 解析: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 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 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 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 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 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 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 “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 非凡。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解析: 解析:荆轲“有所待”,遭 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 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 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 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 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一、文本内容简介
主要人物: 荆轲
燕太子 秦王 田光 樊於期 高渐离 秦武阳
荆轲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 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 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 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 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 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 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 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 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 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 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