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 . .. . . . 资 料. . 儒墨道法 文艺界经常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上最有名的“百家争鸣”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礼崩乐坏之时,各路人士各抒己见、著书立说,互相争辩,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形成各种思想流派,可谓群星闪耀。常识题目中也常见对各派思想的考察 一、儒家 1.孔子,春秋时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以和为贵”;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有教无类”。整理《诗经》、《春秋》,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 2.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城人,“亚圣”政治上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本善”。 3.荀子,政治上提出“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伦理观上提出“性恶论”。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圣人众多,除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外,还有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孔伋(子思)。 二、墨家 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三、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哲学思想:“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庄子,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著《庄子》,又名《南华经》。 四、法家 非子,主以法治国。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五、练习题 1.三字经的派别是:A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2.主“人性善”的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非子 3.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有很大影响,称作:D A.《尚书》 B.《春秋》 C.《诗》 D.《论语》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学派?C(孟子儒学)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5.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①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 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④ 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入:C A.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w .. . .. . . . 资 料. . B.道家、名家、墨家、儒家 C.儒家、墨家、法家、名家 D.儒家、法家、兵家、名家 6.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D(王安石的)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7.下列文学常识述错误的一项是:B(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法家集大成者是非子) A.先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主要有《国语》、《左传》、《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非子》等 B.先诸子百家以儒家、法家最为著名,而荀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C.《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周易》、《书经》、《礼记》、《诗经》、《春秋》 8.首先提出“无为而治”主的是:C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9.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的思想源自:C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老庄学派 D.阴阳家学派 10.2015年12月16日出席在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下列古代思想流派与这一主旨所蕴含的思想相通的是:D A. 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诸子百家 在常规类型的考试中,但凡考到中国历史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就一定会涉及到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诸子百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因此各国都纷纷进行思想上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为盛,考试也主要针对这几家的思想进行考查。【知识点归纳整理】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首创私学、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道家 老子 “道”;矛盾对立;无为而治 庄子 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法家 非 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演练】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C ①主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w .. . .. . . . 资 料. .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③主以德治民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就是“仁”,其涵较广,但“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孔子所说“仁者爱人”。也就是人们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①说确;古典人道主义即对人的价值和生命、人格和尊严、生活和情感给予重视和关怀的行为、做法和思想,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一致,因此②正确;孔子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应当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③正确;孔子主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国,逐步改良,即以温和的改革使得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逐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反对以暴力手段促进社会剧烈变革,但并不是反对任何社会变革,因此④错误。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C。 【方法总结】明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围绕“仁”的思想进行题目的选择。但要与孟子的“仁政”相区分。 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D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局面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由于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但是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到西汉时期,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进行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消亡。因此①②③正确,答案为D。 【方法总结】百家争鸣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归结起来就是: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2、经济因素:生产力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极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3、文化因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得私学兴起。
传统文化 首先,文化都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那么古代名人在传统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人物,在事业单位统考中,一般是考察他们的尊称或者是他们的重要思想。我们来看下面的这道题目。 下列不属于诸子百家中“名家”观点的是: A.合同异 B.离坚白 C.天下为公 D.白马非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所以C选项一定是儒家思想。这道题目的破题点就在于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熟练掌握。当然诸子百家思想繁多,这里推荐大家优先掌握儒墨道法四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典思想。 w .. . .. . . . 资 料. . 其次,传统文化这个科目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充满古人智慧的相关名句。对于这个方向,考察往往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哲学的结合。我们来看下面这道题。 北齐文学家昼说:“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外因必须通过因起作用 B.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D.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这道题目做起来并不是太难,题干说的是外部的疾病在很轻微的时候人们就回去避免它,但是身体部的疾病却会被人们忽略。这里强调的是,因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对于这类题目,可以说是事业单位统考中的重点与难点。因为我们既要能读懂题干,又要准确地把握题干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把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的语文功底——古文翻译能力。对于这种题目,如果能在平时积累到相关的句子那是最完美的。如果没有能够积累到,那么首先要做的不是直接翻译,而是首先确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而”“则”等词语或者是标点符号,确定哪一句是更加重要的句子,着重翻译这一句话。有的时候甚至不用看其他的容,也不妨碍我们做题。 还有一类题目,纯粹的传统文化题目。不涉及其他学科对传统文化日常积累。如下题目。 古代的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关于六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纳采”指的是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表示求亲之意 B.“问名”指的是女家问清楚男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 C.“纳吉”指的是男家在祖庙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 D.“亲迎”指的是迎亲 通过上面这类题目大家可能会比较的头疼,不掺杂任何一点其他学科的成分,而且考察的容又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类题目对同学们的传统文化功底要求非常苛刻,甚至可以说对于理科类的同学及其不友好。这种题目因为难度偏大,所以在事业单位统考中出现的次数也比较少。因此不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复习中,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性价比太低。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时代采用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这一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贵族子女可以世袭爵位,成为政府官员。这种制度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但有非常大的历史局限性。 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时代,开始采用按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这一制度源于商鞅变法,每次出兵打仗按照士兵杀敌多少授予相应的军功。这一制度极大的刺激了士兵的战斗欲望和战斗士气,使国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汉朝取代了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也被称为举孝廉。这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汉朝流行“在家做孝子,出门做忠臣”,便是对察举制的反映。选拔孝顺的人出来做官,这种制度看上去符合道理,但可操作性极强,一户人家为了让子女当官,可以贿赂乡里乡亲使得子女被选上从而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所以察举制后来造成了大量的腐败现象,逐渐被历史淘汰。另外一个是征辟制度,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