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草地.ppt
草地退化(grassland degradation)是土地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一种。
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由于人 为的过度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统称。
实质上,是生态系统的退化、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物 质的相对平衡,使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一种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该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发生明显 变化,原有的能流规模缩小,物质循环失调,熵值增 加,打破了原有的稳态和有序性,系统向低能量级转 化,
开垦草原
恢复方法:
整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灌溉方式、水井、河流全流域开发)
滴灌
整治措施——生物措施(植树造林、设置沙障) 植树造林
整治措施——调节农、林、牧用地方式
退 耕 还 林、退 耕 还 草
整治措施——解决能源问题
8~2 沙漠化草地的治理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因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干 旱 、 半 干 旱 和 偏 干 亚 湿 润 地 区 的 土 地 退 化 ( land degradation)。 “地球的癌症”
沙漠化:指在风力作用下,在原非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 的影响,导致沙质地表出现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沙漠景观的地 区退化现象。
草地“三化”:优良牧草消失,不良草种增加,地表裸露 退化现象,风蚀而产生流沙(沙化),土壤盐分聚集(盐渍 化),统称为“三化”。
全球荒漠化面积3600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之和, 占陆地总面积24%
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总面积28%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
草地退化概念
*草地退化*是指草地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 的改变所导致的生产力、经济潜力、服务性 能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或丧失。
第八章 退化草地及其治理
8~1退化草地概况
退化草地现状 全球性问题 中国的现状
我国的天然草地,不仅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而且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利用,目前草原退化已成为 我国一个重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据统计,我国天然草原已有近1/3 的面积处于不 同程度的退化之中,草原大面积退化已严重威胁 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牧区人民的生活。
46-65
>65
株丛Hale Waihona Puke 度下降(矮化)率20-30
31-50
51-70
>70
植物群落盖度下降率
20-30
31-45
46-60
>60
轻质土壤侵蚀程度
10-20
21-30
31-40
>40
中、重质土壤容重、硬度增高
5-10
11-15
16-20
>20
可恢复年限
2-5
5-10
10-15
>15
西部退化草地原因
脆弱生态环境是西部草地退化的自然内 营力;
II 中度退化
III 强度退化
IV 严重退化
植物群落产草量下降率 优势植物种群衰减率
10-25
36-60
61-80
>80
15-30
31-50
51-75
>75
优质草种群产量下降率
30-45
46-70
71-90
>90
可食植物产量下降率
10-25
26-40
41-60
>60
退化演替指示植物增长率
10-20
21-45
(2)治理恢复退化草地,建设人工草地
(3)季节畜牧业(动物生产植物生产的三个不平衡:以 畜适应草)
(4)加强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 与教育体系)
(5)退牧还草、退耕还草、设饲圈养、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经济)、“四配套”等政策措施,
在青海省内111个抽样村庄发现,相关生产量30 年内,地上生物量下降了73%,有毒的作物传 播增加了5.6倍(Lang et al.,1997)
亦即维持生态过程所必需的生态功能下降甚至丧失, 或在低能量级水平上形成偏途顶极,建立了新的亚稳 态。
退化草地的特征
“草地退化既指草的退化,又指地的退化”
草群种类成分发生变化, 优良牧草生长发育减弱, 草地生境条件恶化, 发生鼠虫害.
退化草地指标分级
内蒙古草原退化诊断指标体系
退化指标(%)
I 轻度退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是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 过程. 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可以解释退化生态系 统植被恢复的一些宏观现象,并为植被恢复构建先锋 群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退化草地防治对策:
(1)以法管理草地(《草原法》、建立草地资产核算体 系(由于草地无价-有偿使用)以草定畜,合理载畜量)
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是西部草地退化 的主要驱动力;
气候变暖变干是西部草地退化的加速的 辅助外营力。(Long,2005)
退化草地的治理
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干预导致局部性、区域性甚 至全球性植物群落格局的变化,不管这种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变化的强度如何,生态系统常常通过自然演 替能够恢复它们大部分的特征,亦可以通过人类的介 入进行修复。
荒漠:岩石荒漠(石漠)、砾石荒漠(戈壁)、盐质荒漠、泥质荒 漠、沙质荒漠(流动或半固定沙粒组成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荒漠化土地划分的标准不太一样,有的是一种广义的划分,有 的是狭义的划分。广义的划分就是说凡是过去有绿色植被 的土地出现了退化、沙化、烟(盐)碱化的,都是荒漠化 土地;有的用覆盖率来划分,覆盖度在60%以下的划为荒 漠化土地。把覆盖率在30%以下的划为严重荒漠化土地, 这也是主要治理的对象.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面积占 国土陆地面积比例超过四分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 净增荒漠化土地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中等县 的面积。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498个县(旗、 市)。
锡林郭勒盟从建国初的20.5万人增加到 目前的92万人;
畜牧数量更是从160万头增到2300万头, 使草地的压力急剧加大,超过了其极限。 支持一个标准羊单位的草地面积直线下 降,从原来的77亩/羊到7亩/羊,草场压 力净增加950%。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
人为因素——过度开垦
撂荒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