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课时全解全析 新人教版

新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课时全解全析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课时层级训练
测控导航
【基础巩固练】
1.D 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民厌倦了兵荒马乱的生活,渴望和平、民主的生活。

2.B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准备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故选B。

3.B 经过国共两党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A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参加谈判,使全国人民看清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和平的诚意,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故符合题干要求的为选项A。

5.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6.B 1947年,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
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7.解析: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谈判。

经过国共两党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根据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1)毛泽东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2)称赞毛泽东的表现是“弥天大勇”。

(3)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能力提升练】
8.D 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双十协定”。

综合比较四个选项,即可判定答案。

9.B “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与漫画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含④的选项。

故选B。

10.D A、B两项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

11.B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与题干“党中央撤出延安后”相符,故选择B项。

12.D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分割包围在孟良崮山区,将其消灭。

这一胜利,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3.C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4.B 图一反映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建立的黄埔军校;图二反映的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国共进入对峙时期;图三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图四反映的是重庆谈判,之后进入国共内战时期。

所以本题可以归纳的主题是发展变化的国共两党关系。

故选B。

15.解析:第(1)问可分别从材料中“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和“国民党六大”“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和“中共七大”“亲美政府”和“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等信息分析归纳。

第(2)问结合重庆谈判前的背景分析回答。

第(3)问链接课本回答出青化砭和孟良崮战役的结果和意义即可。

第(4)问结合人民解放军采取的战略战术、党的正确领导等知识归纳作答。

答案:(1)①国民党:消灭共产党,维护一党专制。

②共产党:争取民主与和平。

③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2)“软的一套手法”: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利用谈判拖一拖”: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如果共产党不去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就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3)青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等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时层级训练
测控导航
【基础巩固练】
1.B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A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3.B 仔细观察地图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C
5.D 解题紧扣战役态势图中的信息“徐州”“陈官庄”“碾庄”等分析可知是淮海战役。

6.C “不战而屈人之兵”指的是和平解放。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就是这一“上策”的体现。

7.解析:第(1)问据材料,“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结合教材内容,解放战争第二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带领解放军向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开进,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历史意义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2)问据教材可知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第(3)问结合诗句可知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原因可以通过人心向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等方面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启示通过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从解放战争顺应民意,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去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历史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3)渡江战役;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

启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人心者得天下等。

(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升练】
8.B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9.A 依据图片所给信息,示意图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主要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A项符合题意。

10.D 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战役的胜利。

11.C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

分析题干的“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

”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因此,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众的大力支援。

A、B、D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12.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大决战,综合比较四个选项,即可判定答案。

13.C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标志着南京的解放,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

②③和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终点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傅作义,D 项符合题意;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佟麟阁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15.解析: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打破了国民党依据长江天险、扼守南京的企图,南京的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在各战役中,尤其是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支援,充分显示了人民力量的伟大,这也成为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取胜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组织回答相关问题即可。

答案:(1)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影响战局或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言之有理即可)
(3)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只要答到“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或与之相近的表述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