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贺敬之诗
四、诗歌个案分析
▪ 1、桂林山水歌分析:
▪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 桂林山水入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 文体上带有“赋”的特征。《桂林山水歌》
开始对景色的概括描写:“云中的神啊, 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 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 水!……”
▪ 新风格之下,诗人本身的技巧也
是不可忽视的,贺敬之实现了政 治动员的艺术化:
▪ (1)善于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
为生动的艺术形象
▪ (2)政治议论的抒情化,以情动
人
2、雷锋之歌分析
▪ 贺敬之《雷锋之歌》写于全国人民响应党中
央号召积极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 运动高潮之中
▪显示了我国当代诗坛的实绩,
▪ 诗中不少章节既是抒情,又是议论。
由于在抒情形象的抒写中穿插富有启 示性的议论,因而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而在表现深刻哲理时又用形象去说明 道理,用感情去体现思想,因此具有 浓郁的抒情气息,构成诗情与哲理交 融的艺术境界
▪ 贺敬之在诗歌体式的探索上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 看,站起来 ▪ 你一个雷锋, ▪ 我们跟上去, ▪ 十个雷锋, ▪ 百个雷锋, ▪ 千个雷锋!…… ▪ 升起来 ▪ 你一座高峰, ▪ 我们跟上去: ▪ 十座高峰! ▪ 百座高峰…… ▪ 千条山脉呵, ▪ 万道长城!…… ▪ ──贺敬之《雷锋之歌》
《并没有冬天》、《放歌集》,
▪ 长诗《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
《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 歌唱》等
▪ 三、创作道路简析:
▪ 《乡村的夜》(五十年代出版的贺敬之的
第一部诗集)收录了他在延安时期的早期 的创作(贺敬之对王统照,臧克家尤其是 对臧克家的摹仿痕迹是很明显的)
▪ 《朝阳花开》。(《南泥湾》就是其中的
▪ 诗人说过:“我从《放声歌唱》开始,
在艺术形式上作了一些探索。”这种艺 术形式上的探索就是指“阶梯式”的诗 行排列。
▪ 我们如果将50年代的《放声歌唱》作为
诗人探索的起点,至60年代的《雷锋之 歌》,这种形式已达成熟的境地。这时 的郭小川已转向创造自成一格的“长句 体”形式,而贺敬之则在探索的道路上, 在以诗歌的民族化为基点,利用和改造 “马体”方面作出了公认的成就。
▪ 具体表现为:在简短错落的诗
行中间,广泛应用对偶、排比 的修辞手法,并在散句和自然 节奏的基础上,将相同或相近 的句式,作有规律的反复。
▪这样的诗句分开来看明显都是
散句,但组合在一起,则是对 得颇为整齐的骈句,是同一节 奏韵律诗句的回环反复,构成 一种自成一格的凸凹形式,这 便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楼梯诗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 山水之美在古典文学中常常引起一种空
灵而惆怅的感喟,山水之永恒常常衬托 出人生的短暂
▪ 小我在大我之中获得了扩张与永恒,所
以不再会有人生短暂的感觉。
▪ 唱出了他的颂歌的最强音,时代的豪情接通
了他的诗情,使他“意满怀呵才满胸”, “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遍天下”, 完成了对山水描绘向对时代颂歌的转化。
并为在诗歌创作中如何歌颂新 时代的英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 经验。
▪ “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
▪ 进而在精心塑造雷锋英雄形象的过程中,揭
示学习雷锋群众运动的重大意义及其所产生 的巨大力量。
▪ 政治抒情诗须选择和歌咏重大的政
治性题材,直接回答现实生活中人 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诗人 善于处理抒情与哲理的关系。
作品)
▪ 至1956年,贺敬之重新开始诗歌创作。然而不
同于1956—1957的“突围行动”,贺敬之的创 作正是在“规范”之下的产物。
▪ 重执诗笔之后的第一首诗《回延安》即引起了全
国范围内的关注。
▪ 苏联诗人玛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
形式,一写几千行,雄浑开阔庄严 的特色,适应了五十年代的艺术梦 想。
贺敬之的诗
▪ 时代特色较郭小川更为明
显。
▪ 一、生平:贺敬之生于
1924年,今山东枣庄人。
▪ 《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
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 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
文化部代部长。
▪ 二、主要作品有:
▪ 歌剧《白毛女》(与丁毅合作)、
▪ 秧歌剧《栽树》、《秦洛正》,
▪ 诗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