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

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

标准文案
【典型例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锦瑟(sè)惘(wǎng)然无端(duān)
B. 马嵬(wéi)宵柝(chì)
沧海(cang)
C. 晓筹(chóu)蘧蘧然(qú)
徒闻(tú)
D. 更九州(gèng)传宵柝(chuán)
虎旅(lǚ)
2. 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

B. 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筹。

D.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外徒闻更九州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B. 无复鸡人报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标准文案
官职,四十五岁死于郑州。

B. 李商隐的主要成就在诗歌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优秀的篇章,都具有
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
大约创作了600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C.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其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给人迷惘的
感觉。

D.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他通过对史实的描述和对比,把
罪责归给了杨贵妃,为唐玄宗辩护。

6.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
何在。

“迷”,是痴迷的意思。

这一典故表
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

这一
典故表现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
之情。

1. B
分析:“柝”应读“tuò”
2. D
分析:A项“茫”应为“惘”;B项“霄”应为“宵”;C项“筹”应为“愁”
3. D
分析:“卜”的解释应为“预料”。

4.(1)义山;玉谿生;晚唐;《李义山诗集》
(2)五言;七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句;对句;二、四、六句;偶数;首句;平声韵;两联;律绝
分析:文学常识掌握牢
5. D
分析:《马嵬》(其二)一诗并不是把罪责归给杨贵妃,为玄宗辩护,相反这首诗讽刺了玄宗荒诞误国不能使自己的爱情长久。

6. A
分析:迷,迷失。

表达了美好的梦境破灭后的伤感之情。

7. 示例:假如,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但只会看到别人做事的对错,我绝不会把你赞美;假如,你有一双宽大的脚,但只会踏着别人走过的路,我绝不会把你羡慕。

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8.(1)春;婀娜多姿、风采迷人的;对春柳繁华的欣喜;秋;曾经沧桑、零落憔悴的;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
(2)拟人的;娇柔动人;对比;烘托;伤感憔悴的特点。

分析:提高鉴赏能力,从景物特点入手。

9. C
分析:A项“多美啊”后边的叹号改为逗号。

B项括号内容应为解释地名,故括号应在“阴山”之后,“人”之前。

D项问号放在引号里边。

10.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分析:文学常识掌握牢
11. 时间过得快,好像有意欺人,使我长出许多白头发来,这该怎么办呢
分析:整体把握诗意
12. 表现了诗人有才干,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愤懑和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和情怀。

分析:整体把握全词,提炼中心思想。

13. 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分析:从意象角度入手来分析。

14. 这首诗将友情、人世沧桑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形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分析:从景美,情美两方面入手。

太常引辛弃疾
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

此时见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

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

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
民赴汤蹈火。

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
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

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
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
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
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
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
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
惆怅。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
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
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
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
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
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
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
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
水东去,故云。

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
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
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
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
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
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
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
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
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

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柳李商隐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
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

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

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