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论1.1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受XXXXXXX委托,我公司开展XXXXXXX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通过资料收集、现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现状监测等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相关技术方法,编制完成了《XXXXXXX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环境保护局、XX水务局、XXX垃圾填埋场、河北众智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年10月28日);(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5)国务院国发[2015]17号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4.2);(6)国务院国发[2012年]3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2.1.12);(7)河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3.25);(8)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10.25);(9)河北省人大第80号公告《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12.17);(10)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4号《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11)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5号《关于印发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12)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环发[2013]49号,《关于印发<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
(13)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冀发[2015]28号,2015年12月31日。
1.2.2 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 2.1-19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3)《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2.3 技术资料(1)《河北省各地、市、县平均降水量及年径流深成果表》;(2)《XX水资源规划》;(3)《XXXXX总体规划》;(4)《XX110kV输变电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水文地质手册》。
1.3 评价目的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掌握评价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情况;查明含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基本情况;调查地下水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等特征,分析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排放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4 评价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法规,做到环评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
(2)注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针对性,深度和方法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要求,确保环评工作的质量。
(3)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合理、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
1.5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1.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本项目为XXXXXXX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水质因子为基本水质因子。
建设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和施工废水。
施工期废水产生量小且水质简单,主要用于场地泼洒抑尘,不外排。
运营期可能由于防渗设施的老化等原因,导致渗沥液渗漏至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运营期结束后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B50869-2013)要求进行封场,封场后境影响较小。
1.5.2 评价因子筛选根据本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阶段污染物的排放种类,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见表1.5.2。
表1.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表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K+、Na+、Ca2+、Mg2+、CO32-、HCO3-、Cl-、SO42-、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铜、锌、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污染源评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重金属(镉、汞、铜、铅)影响分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重金属(镉、汞、铜、铅)1.6 评价内容与重点1.6.1 评价内容项目周边地下水环境的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以及项目运营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预测与评价,并针对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
1.6.2 评价重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点和保护目标调查,填埋场下游影响范围,特别是供水水源井所在区域的地下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
1.7 评价执行标准根据评价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和使用功能,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要求。
具体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1.7。
表1.7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因子单位标准备注pH 无量纲 6.5~8.5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氨氮mg/L 0.2硝酸盐(以N计)mg/L 20 Ⅲ类标准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2挥发性酚类mg/L 0.002氰化物mg/L 0.05砷mg/L 0.05汞mg/L 0.001铬(六价) mg/L 0.05总硬度mg/L 450铅mg/L 0.05氟化物mg/L 1.0镉mg/L 0.01铁mg/L 0.3锰mg/L 0.1铜mg/L 1.0锌mg/L 1.0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高锰酸盐指数mg/L 3.0硫酸盐mg/L 250氯化物mg/L 250总大肠菌群个/L 3.0细菌总数个/L 1001.8 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1.8.1评价等级(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为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附录A,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Ⅰ类”。
(2)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场地不位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范围内,不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也不在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区。
评价范围内的XX采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且饮用水水源不在评价范围内。
综上分析,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下表。
表1.8.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项目类别环境敏感程度Ⅰ类项目Ⅱ类项目Ⅲ类项目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二三三根据以上分析和《导则》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规定,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1.8.2评价范围由于建设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采用公式计算法确定调查评价范围:/n c L K I T α=⨯⨯⨯式中:L 为下游迁移距离;α为变化系数,取α值为2;K 渗透系数,根据水文地质手册按经验值取K 为0.5m/d ;I 水力坡度,取I 值为0.025; T 质点迁移天数,取值为5000d ;n c 有效孔隙度,取值为0.2。
计算得出下游迁移距离为625m ,公式计算法计算得出评价范围约为0.39km 2。
按查表法确定调查评价范围,评价等级为二级时调查评价范围为6-20 km 2,结合地下水流向及环境保护目标,本次评价范围的东北方向为地下水主径方向,延伸至距离项目场地约为3.0km 的XX ,场地向两侧总体延伸范围约为3.0km ,评价范围总面积约为9km 2。
评价范围示意图见图1.8.2。
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填埋场位置图1.8.2地下水调查评价范围图1.9 环境保护目标经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的XX采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且饮用水水源不在评价范围内。
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潜水在现状基础上水质不恶化;承压水水质不受污染。
2 环境概况与水文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XX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地处黄河、漳河故道,黑龙港流域上游,北纬36°38′08″~36°57′49″,东经115°03′02″~115°19′10″之间。
横阔24公里,纵长36.3公里,周边长120公里,总面积455平方公里,海拔32.8~40.8米之间,全境平原。
县治新马头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
县城中心(文化广场旗座)地理坐标:北纬36°48′42″,东经115°10′。
县境四周与6县交界。
东及东南与临西、馆陶接壤,西及西南与曲周相连,北与平乡、广宗、威县毗邻。
拟建XXXX垃圾填埋场位于东屯村东南800米,东王堡村东北900米,大广高速西侧,北纬36°41′53.1″,东经115°10′03.8″。
2.2 自然地理概况2.2.1地形地貌XX地貌属冲洪积平原地貌形态,东部大部分为冲积平原,西部小部分为扇形平原,海拔32.7~40.8米,高差8.1米,坡降1/3500,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2.2 气候气象XX属于华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中。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是该地气候的特点。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8.6小时,百分率58%太阳辐射年量121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气温13.1℃,极端最高气温为42.7℃,极端最低气温-21℃,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气温-3.1℃,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气温26.5℃全年盛行南风,频率15%,春季风速最大。
平均 4.5米/秒。
瞬时观察最大风速18.7米/秒。
全年大风时数平均15.2天。
3℃的积温4833℃,10℃的积温4510℃,平均封冻日期11月12日最早82年11月6日,最晚74年12月5日。
解冻平均日期2月27日,最早75年2月12日,最晚74年3月13日。
最厚冻土深度45厘米(80年),最大积雪深度9厘米,平均初霜10月24日,最早81年10月9日,最晚75年10月30日,平均终霜4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02天,最多无霜期221天,最少无霜期189天,90%保证率为182天,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2002.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