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流失的现象分析摘要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本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良性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备受关注的议题。
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规模和力量不断壮大;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并严重影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上海市政府推动产生、政社合作产生以及社会运作产生三类共五个成立时间不一样的社工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能力建设的个案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出当前机构存在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运作资金短缺,过渡依赖政府支持和服务购买、资源竞争激烈,机构自主能力薄弱、管理薄弱,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低。
本研究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能力现状描述。
为准确把握社工服务机构能力现状,本文以组织与环境互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环境、开放系统角度对机构能力现状展开了探讨,将机构能力要素分为资源、服务和管理三大维度,从机构基础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专业人员建设能力、专业服务能力、机构管理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这六大方面的能力把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能力现状。
第二部分,是基于机构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本文试图以组织与环境理论中的制度环境理论为基础,从政府、机构本身以及社会三大层面对制约机构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机构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提出机构能力提升的两大对策,一方面是以政府为主导促进机构发展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是从机构自身角度提出机构在能力提升方面的积极作为。
社会工作者是现代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稳定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专业社会工作的普及与推广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职业,其社会认知度低,职业定位不清,是导致社会流失率高的最大瓶颈。
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流失率;对策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在经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化解各种社会问题需要专业化的人才,而社会工作者被赋予社会建设承担者的角色,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根据《南方都市报》的调查显示:2014年在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较快的深圳地区,社会工作者的流失率竟高达22.2%,再创历史新高,流失率呈逐年递增之势,从而严重影响着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目录一、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 (4)(一)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不高 (4)(二)社会工作者缺乏良好的晋升空间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4)(三)社会工作者的整体薪资待遇偏低 (4)(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融入问题 (4)(五)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原因 (4)二、针对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对策和建议 (5)(一)各级政府应加强立法与政策引导 (5)(二)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 (5)(三)完善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6)(四)制定合理的社工薪酬体系,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6)(五)从社工机构层面来讲,[6]社工机构应使员工感到归属感,要关怀社工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
(6)三、流失: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隐忧 (7)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0)一、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一)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不高。
[1]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很多人都不知道社会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以至于很多人把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志愿者。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作为职业社会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专业实践和职业熏陶以后,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在不断增强。
但是,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职业性质和专业特征的认识依旧非常模糊。
我国首部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指出社会认知度和专业认同度低致使社会工作者感到尴尬和失落,从而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二)社会工作者缺乏良好的晋升空间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由于我国大部分社工机构成立的时间不长,缺乏完善的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制度化的建设,包括社工的权利与义务,奖惩激励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的继续教育提升等问题。
目前,很多社会工作者从事宣传,写稿等类似文秘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锻炼,在人际关系沟通协调方面缺乏经验,以至于社会工作者普遍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导致部分社会工作者的流失。
(三)社会工作者的整体薪资待遇偏低。
[2]目前,尽管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以及社工岗位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还是非常偏低的。
以社工行业发展较好的广州为例,大部分的一线社工月薪为3500元,这样的待遇在扣除房租,水电,伙食费等以后基本上每个月所剩无几,甚至还需要父母资助。
因此,薪资待遇偏低也成为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融入问题。
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真正从事这一行业才发现工作的内容与性质于自己想象的有所不同。
同时,由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多为“困难人群”,工作的内容大多为社区的邻里琐事,常常使社会工作者感觉不到成就感。
社会工作条件的艰苦和工作内容繁琐常常打破了刚入职的社会工作者的梦想,从而造成心理失衡难以真正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五)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原因。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时间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代表整个专业团体和社区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际关系重要性等一般看法与专业活动的标准。
因此,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对专业技巧的要求,更是对专业伦理和做人理念的要求。
作为当代志存高远,志向远大,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社会工作者们,能否转变就业观念,放下姿态,全身心的投入基层一线中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确实是对从业者价值观念的一大挑战。
(1)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不高。
[1]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很多人都不知道社会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以至于很多人把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志愿者。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作为职业社会工作者,经过几年的专业实践和职业熏陶以后,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在不断增强。
但是,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职业性质和专业特征的认识依旧非常模糊。
我国首部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指出社会认知度和专业认同度低致使社会工作者感到尴尬和失落,从而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2)社会工作者缺乏良好的晋升空间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由于我国大部分社工机构成立的时间不长,缺乏完善的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制度化的建设,包括社工的权利与义务,奖惩激励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的继续教育提升等问题。
目前,很多社会工作者从事宣传,写稿等类似文秘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锻炼,在人际关系沟通协调方面缺乏经验,以至于社会工作者普遍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导致部分社会工作者的流失。
(3)社会工作者的整体薪资待遇偏低。
[2]目前,尽管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以及社工岗位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但是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水平还是非常偏低的。
以社工行业发展较好的广州为例,大部分的一线社工月薪为3500元,这样的待遇在扣除房租,水电,伙食费等以后基本上每个月所剩无几,甚至还需要父母资助。
因此,薪资待遇偏低也成为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4)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融入问题。
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真正从事这一行业才发现工作的内容与性质于自己想象的有所不同。
同时,由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多为“困难人群”,工作的内容大多为社区的邻里琐事,常常使社会工作者感觉不到成就感。
社会工作条件的艰苦和工作内容繁琐常常打破了刚入职的社会工作者的梦想,从而造成心理失衡难以真正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
(5)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念原因。
[3]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时间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代表整个专业团体和社区对社会正义,服务,个人价值与尊严,人际关系重要性等一般看法与专业活动的标准。
因此,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对专业技巧的要求,更是对专业伦理和做人理念的要求。
作为当代志存高远,志向远大,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社会工作者们,能否转变就业观念,放下姿态,全身心的投入基层一线中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这确实是对从业者价值观念的一大挑战。
二、针对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高的对策和建议(一)各级政府应加强立法与政策引导,完善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作为承接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还得需要得到国家提供合法性认可。
在制度建设上,表现为政府针对社会工作的职业鉴定。
在国家治理创新与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承载了大量的国家意志。
各级政府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的方式为社会工作发展设立制度基础(民政部社会工作司,2011)。
(二)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
[4]在国外,社会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治疗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在香港,社会工作的普及程度和认知程度非常高,社工们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宣传与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与高校、本地社区、社会机构等部门合作与交流。
通过联合展开一系列的活动等方式来传播社工理念,加大对社工群体的关注,让人们了解社工,认识社工,从而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
(三)完善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5]教育是社会工作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社会工作教育应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具有本土化的实践性教学的道路转型,注重专业性,务实性,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加强就业教育,建立专业实践基地,让社会工作的学生尽早了解这门职业。
(四)制定合理的社工薪酬体系,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社工的薪资待遇应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居民的收入状况,物价上涨指数等,制定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同时,社工机构应完善多元筹资机制,现在的社工项目多来自政府购买,这还远远不够。
社工机构需要通过企业、基金会、社会大众等渠道筹集资金,更需要有自营项目实现造血功能,这样社工的待遇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五)从社工机构层面来讲,[6]社工机构应使员工感到归属感,要关怀社工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
制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再教育培训,给予其充分发展的空间,让更多有知识才能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开展社会工作。
(1)各级政府应加强立法与政策引导,完善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性基础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作为承接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还得需要得到国家提供合法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