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语法 病句+句子成分+关联词
语文语法 病句+句子成分+关联词
3.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 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树立在天目溪 旁。 (缺谓语)
修改: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使一 道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树立在天 目溪旁。 4.这次学术会,时间很长,收获不大。 (缺关联词) 修改:这次学术会,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收 获不大。
5.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 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主语有多余成分) 修改: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我没有按老 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6.我昨天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 (谓语有多余成分) 修改:我昨天借来的讲义,正在打印。
选择其中的一种。 是……还是…… 或者……或者……
4、条件关系。表示有了某种条件, 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总…… 5、转折关系。表示语句中意思转 折。 尽管……还是(却)…… 虽然……但是……
6、递进关系。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不但……而且…… 不仅……还…… 7、假设关系。表示在假定的情况下, 事情会怎么样。 如果……就…… 即使……也…… 8、取舍关系。表示在两种可能中,选 一种,舍弃一种。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3.我们听到一个中学生奋不顾身同罪犯搏斗的英 勇事迹对我们教育很大。 修改:我们听到一个中学生奋不顾身同罪犯搏 斗的英勇事迹,这个事迹对我们教育很大。
实 例 分 析
七、表意不明
1.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 清。)
修改: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前者。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实 例 分 析
四、语义重复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修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2、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 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
分析:“国际”即指“国家与国家之间”, 后面的“间”字多余。
修改技巧
注意容易重复的词语: “约……左右” “津津乐道地谈论” “更加变本加厉” “让它任其自然”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从心里发自肺腑” “显得相形见绌” “一气呵成地写就” “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
“的”是定语的标志词 “地”是状语的标志词 “得”是补语的标志词
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
主要成分主谓宾
修饰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 补
句子成分分析实例
例句: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 — ~~~~~
(全体) 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实 例 分 析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 为是无可指责的。 (缺主语)
修改:去掉“从”和“中”。(“通过”“ 在”“当” 等词和 “使”同时出现在句中,要考虑是否缺乏主语)
2、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 (缺宾语) 修改: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 劳动的习惯。
1删去“随着”或“使”。
2把“写得规范美观”与“会认会写” 调换位置。
真题演练
安徽省共有包括黄梅戏、戏剧、曲剧、杂技 等在内的22个项目入选,反映了安徽作为一 个文化资源大省的深厚文化积淀。 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_________
删去“戏剧”
(不合逻辑-分类不当)
当堂演练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 秀丽的淮安。 B.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 康成长的需要。 C.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 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 D.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 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A项将“《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和“吴承恩的故居 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两句式杂糅,应选取其中一种表 达。 C项列举的是三种饮品,与“之一”矛盾。 D去掉“的精神”
实 例 分 析
五、不合逻辑
1.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修改:删去“与否”。 (前后矛盾) (常见的词如 “有无”“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 2.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修改:删去“不”。(否定不当)(“防止”“ 禁
止”“ 忌”“ 忘”“ 避免”等词语后是否有否定副词, 要考虑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把“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与“听了 他的报告,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两种句 式杂糅在一起,应选其中一种。)
实 例 分 析
六、句式杂糅
1.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修改: “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 杂糅在一起,用一个即可。 2.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 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修改:要么用 “主要成分是„„等”, 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 能将二者杂糅在一起。
芜湖语文教师QQ群: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修改:不管(无论)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 清晨的锻炼。
常见的关联词
1、并列关系。表示有关的几件事或
事物的几个方面,或同时进行的动 作。 一边……一边…… 既……又…… 不是……而是……
2、因果关系。表示事情的前因后
果。 因为……所以…… 既然……就……
3、选择关系。表示在几种情况下,
(究竟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 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
修改: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修改病句的步骤、方法
步骤: 一读、二提、三改、四查 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 语病的 。 二提:主干提取。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 主要动词) 三改: 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 调(调整字词顺序)、 换(更换不恰当的字词)。 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 ‾‾ ‾‾
4、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名词、动词、形容 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的”是定语的标志。如: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注意:定语后置。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5、状语:是动词、形容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副词、形 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语。“地” 是状语的标志。如: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介宾短语) 6、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 份。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 当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如: 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 —— ~~~~~
划分句子成分一般先划出主、谓、宾; 然后再找出定、状、补。
病句修改
专题复习
实 例 分 析
一、搭配不当
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 (主谓搭配不当) 修改: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 2.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 (动宾搭配不当) 修改: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态度。 3.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
无论用哪种方法,修改病句都 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保留原意, 各地中学生共 享优质课程资源。 修改意见: 把“发扬”改为“发挥”
真题演练
1.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书写汉 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修改意见: 2.这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求 会认会写。 修改意见:
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 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修改:我们的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 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分类不当)
什么是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 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例如: 听了他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该发挥广大知 识分子充分的作用。 (状语错放在定语位置上) 修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发 挥广大知识分子的作用。 4.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 地阅读着。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修改:许多同学近几天在阅览室里如饥似渴 地阅读着。
5.他是一位优秀的有30年教龄的赵集中 心校的教师。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修改:他是赵集中心校一位有30年教龄 的优秀的教师。 6.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 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主谓颠倒) 修改:中国青年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1、主语:就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 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 可充当主语。如: 回家的感觉 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 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你是学生。 3、宾语:是动词中心词支配的对象,一般由名 词和代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宾 语。如: 大家喜欢游泳。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4.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 (定语、状语、补语 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改: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 5.报晓的公鸡是集合的信号。 (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 修改:公鸡的报晓是集合的信号。
实 例 分 析
二、语序不当
1、我国粮食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修改:我国生产的粮食,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2、记者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定语错放在状语位置上) 修改:记者到学校采访到了张老师的许多 事迹。
(4)换用号
句子六种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
——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三种附属成分
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 谓语:“—— ” 宾语:“~~~~” 定语:“()” 状语:“[ ]” 补语:“〈〉”
划在主语下面 划在谓语下面 划在宾语下面 用在定语前后 用在状语前后 用在补语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