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分组;依据选择分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
可对研究总体进行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5.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应用?
答:次数分布数列是指将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按一定顺序排列并列出每 个组的总体单位数所形成的数列资料。
由于次数分布数列是在统计分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依据统计分组所采用的标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 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答:在该市统计报告中:
⑴.统计总体今该市全部工业企业(200家)9表明〃该市全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由200家企业构成。
⑵.统计指标♦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年末职工总人数(50万人)3表明〃该市全 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2002年〃工业增加值〃和〃年
末职工总人数〃两个数量特征和具体数值。
(3).总体单位3人民机械厂3表明〃人民机械厂〃是构成〃该市全部工业企业〃这个 总体的一个总体单位。
志不同,次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有品质分布数列和
数量分布数列两种。即:根据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即为品质分布数列;根
据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的分布数列即为数量分布数列。
对于数量分布数列,又可按照其变量值的取值不同,分为单项式分布数列和组距
式分布数列。即:当变量值为连续变量时,只能编制
组距式分布数列;当变量值为离散变量时,若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制单项式分 布数列,若变量值数目较多,则应编制组距式分布数列。
典型调查 非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
询问法
或座谈会法
适宜于对全面调查资料作补充说明或验证全面调查
数据的真实性所作的〃解剖麻雀〃式的调查
统计报表
全面调查
或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报告法适宜于定期搜集统计资料或定期报表制度
3.简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⑴.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即要搜集哪些资料,要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要求。
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数量。
流量与存量之间存在如卜关系:
⑴.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然有存量。
⑵.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应的存量。
(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流量 来自存量,存量越多,流量也越多;另一方面,流量又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存量的大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
计方法;另一方面,属于高等数学领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作为数学一个分支 的数理统计的某些方法,也需要引入社会经济统计学。
4.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生产统计、流
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消费)统计、劳动力资源统
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接的统计数据。
2.统计调查的方式有哪儿类?各自的特点及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
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及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条件可归纳如下表:
调查方式调查范围调查时间搜集资料方式应用条件
普查全面调查一次性调查
询问法、报告法
合计30 100合计30 100
9.某企业工人刀产量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按月产量分组(件)工人数(f)
组距
(上限一下限)
组中值(x)
(上限+下限)/2
频率
(f / zf)
150—160 60 10 155 5.6
170〜180 120 10 175 11.2 180〜190 140 10 185 13.1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需要进行调查的某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各个个体,即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
报告单位是指负责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用哪些指标反映,以及这些指标怎样落实到总体单位的标 志上。
范畴,为社会经济统计界定有关指标的内涵、核算口径、
范围提供了依据。
(3).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世界的武
器,离开数量就不能成其为统计。一方面,随着社会经
济统计学的发展和实践要求,统计在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到包括
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在内的数学原理、运算法则和数理统
950 990 940 980 1100 1100 1140 970 1500 1800 980 990
950 1200 1300 1430 1280 1120 1320 1200 1240 990 1100 1050
利用分组法将上述24人的工资分成三个组,并说明该店职工工资的特征。
解:可将上述24人的工资资料分成如下三个组
或空间遥感法
适宜于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采用定期全面统计报表
搜集统计资料的调查
抽样调查 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
或一次性调查
直接观察法 或询问法
适宜于某些不可能或不必要采用全面调查
搜集统计资料的调查
重点调查非全面调查
经常性调查
或一次性调查
报告法
适宜于只要求掌握事物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而不要求
掌握全面的准确资料旦总体中有明确的重点单位的调查
6.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组)有哪些?
答: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分类(组)标准有如下儿种:
⑴.经济类型分类:包括公有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私有经济、 民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2).三次产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利建筑业)、第三 产业(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 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调查表是统计调查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是调查项i的具体表现形式。
调查表一般由表头、表身和表角三部分构成。
⑷.确定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4.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如何进行统计分组?
答:统计分组是指根据被研究现象总体的内在特征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总
体按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
月工资额(元)职工人数(人)比重(%)
1000以下9 37.5
1000〜1500 13 54.2
1500以上2 8.3
合计24 100
8.某班3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单位:分)分别如下:
89 78 90 67 73 67 82 92 90 65 90 89 78 69 74 87 72 76 62 79 91 91 84 75 83 74 89 63 60 79
5.怎样理解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称之为总 体;而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则称之为总体单位。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和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发生转移。
表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称之为指标;而表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 性的名称则称之为标志。指标只能用数值表示。而标
数8000人。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有哪些渠道?如何获取统计数据资料? 答:一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渠道,一般 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通过间接的调
查获得的次级资料,即为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 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通常称之为第二手或间
种方法。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现象之间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乂存在质 与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阐明现象内 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统计 分组的任务,就是将零星的、分散的、杂乱无章的资料整
理得既有条理乂能反映事物的特点与规律。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对研究总体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解: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如下组距式变量数列(两种分组方法均可)
学习成绩(分)学生人数(人)比重(%)学习成绩(分)学生人数(人)比重(%)
60〜70 7 23.4 60〜75 11 36.7
70〜80 10 33.3 75〜85 9 30.0
80〜90 13 43.3 85以上10 33.3
(3).行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中的四大行业、第二产业中的两大行业、第三产业 中的十五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