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时期
先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
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
战国

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
裳缝制在一起
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晋南北朝
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
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
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
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
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
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俑)晋南北
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始于晋朝,形似围
巾,披在颈肩部,
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
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
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
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
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
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
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

黄色成为皇家专
用色。

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衫,领袖襟处
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
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

女子主要披帛(纱),多
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有复杂的头饰(金
钿)。

唐代锦以组织细密、设色精良为特点。

男子衣着
圆领袍衫,文官衣长至足裸短
襦、长裙、披帛
或及地。

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
袖有宽窄之分。

宋代
出现了缂丝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

龙尾皇家专用纹样。

皇帝一龙五爪,亲王一龙四爪,龙型有立侧升降之分。

官府配有方心曲领,戴硬帽脑后飘带变为长横翅,女子大体用唐代服饰,多穿配有复杂纹样的半臂衫套褙子,但胸不系带,下配白折裙。

宋代三大名锦为宋锦,云锦和蜀锦。

清代壮族的壮锦和瑶、傣等族的棉锦也很著名。

宋代公私服多用罗,妇女成婚用以蒙头的盖头,即以五尺见方的皂罗制成。

元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
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
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
是「质服」是较短的长
袍,比较紧、比较窄,在
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
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明代
出现了纽扣以代替系带,皇帝只穿一两种缂丝衮冕(短于
深衣式的冕,在袖口上已不同与前朝冕制袖口宽大,略小
一些,而袖筒也变的不垂且短而弧,是中国帝王服饰的第
一个转折点),明代官员开始穿团领系带补衣(以不同纹
样的补子来分官职),戴乌纱帽(帽后两个短纱片),配
饰玉带。

服饰纹样配色浓重。

女子服饰出现了圆袖口及下
摆,贵族妇女饰纹样复杂的霞帔及云肩,并伴有玉挂饰。

清代
出现了马蹄袖,以表示满族的特点(保留了深衣的版型,在袖口上已不同与前朝汉族
冕制袖口宽大,变为收口马蹄袖,而袖筒也变的
不垂且收于腋下,在中国帝王服饰的第二个转折
点)。

民国时期
20年代,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
窄。

吸收西方服装立体造型原理,增加了腰省、
胸省,并运用了肩缝与装袖等元素,使款式走向
完美成熟。

这时的旗袍经过彻底的改良,已经完
全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其款式经过了民族融合、
中西合璧而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女装样
式。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渐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50年代
布拉吉是联版的“连衣裙”,短袖、束腰、褶皱裙摆,主要以碎花、格子、条纹布料制成,1954年,前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政府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布拉吉”即连衣裙成为年轻女性们的首选。

60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军装盛行。

中国真正进入了蓝灰绿的无彩色服装时代。

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成“奇装异服”,统统被批判。

绿色军装(夏天军便装,冬天军大衣)
劳动布:劳动布是劳动人民的象征。

那灰不溜秋的颜色,意味着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70年代
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
年的文革运动,使得70年代
初期和中期的时尚风同60年
代末期的一样,最流行穿的依旧是草绿色军装
80年代
80年代改革开放,港台的服装进入地,年轻人开始引领新潮流,勇于追求时髦
紧身衣,牛仔裤,红裙子,超短裙长丝袜及高跟鞋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90年代
随着革命开
放的进程,人们
的物质生活不断
改善,逐渐开
放,对服装的要
求追求“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
90年代,人们对着装的观念也开始有了变
化,开始注重面料的舒适性,天然性
90年代哈族,迷你,松糕鞋等词开始流行
最早有人穿着破着大窟窿的牛仔裤和牛仔服招摇
过市时,很多人都以为是穷的没钱买衣服,随
后,一种很不适合人过于矮小身材穿着搭配方式
像寒流一样瞬间席卷中国,而这股潮流后来恰好叫“流”。

21世纪
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
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在21世纪,世界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