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汉服款式
前言:
服饰,是文明的缩影,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
服饰和文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秦汉的气象、魏晋的风流、隋唐的大气、宋明的格律等,无不透漏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信仰和哲学理念,汉服,作为汉文化的结晶,也与这些优秀的文明一起,早已和华夏儿女血脉相连。
很多朋友说,初始汉服时,已倍感亲切。
耳濡目染的历史和文化,引导我们找回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还包括汉文化原有的生活格调和气质。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复兴汉服和传统文化,不可能是为了捡文化糟粕,更不是为了固化世界。
复兴汉服,更多的是找回中国式优雅的生活方式,重拾民族千年的记忆。
因为有汉服,传统中国显得瑰姿艳逸。
因为有你我,汉服得以重现光芒。
今日相聚,感谢有你,庆幸有我。
——小白
这个介绍,只是汉服常见的款式,为了便于阅读,是按照裁剪方式来分类的。
包括:上衣下裳制(衣裳类),上下连裳制(深衣类)和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汉族服饰经典款式,“上曰衣,下曰裳。
”“裳”在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裙”。
【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
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
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
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齐胸襦裙】: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
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
起于隋,兴于唐。
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
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半臂】汉服款式之一,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半臂这个名称,在古代不同时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样。
现在普遍来讲,多指袖长及肘、交领或对襟的短上襦。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
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
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这里取其裁剪的意义,指直筒式的袍服,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
常见的款式有,直裾,曲裾,襕衫,朱子深衣等。
【直裾】:直裾,上下分裁后缝合,衣身两侧不开裾,交领右衽,马山楚墓,马王堆都出土过类似的衣服,但细节有很大的不同。
后世仍有穿类似的衣服,细节已有很大变化。
【曲裾】:曲裾的特点是衣襟接长向后交掩,出土的实物也只看到马王堆的了【个人认为马王堆那个类型的曲裾,外面应该还套有衣服(或许是素纱襌衣),因为那个类型的袖子很少直接外穿,另:这种宽缘的曲裾袍有意见认为领边要折一下,形成重领的效果。
外面再套窄缘单袍。
】
【深衣】明代多作为士人的礼服,用于祭祀、冠礼等传统礼仪场合,日常并不随便穿着。
深衣用白色或玉色,交领,宽袖敞口,领、袖、衣襟、底边等处施皁色或青色缘边。
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为十二幅拼缝:大襟四幅,后襟四幅,两侧各一幅,小襟二幅。
穿深衣时,头上戴幅巾、腰束大带与组带、足穿素履。
(摘自撷芳主人微博)注:这里主要说是明代深衣,非朱子深衣。
襕衫:出现于唐流行于宋明,《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
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取消了膝襕,可能有以衣缘象征膝襕的意思。
中为宋制襕衫,右为明制襕衫。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汉时称布单衣。
《仪礼·士丧礼》“浴衣於箧” 汉郑玄注:“浴衣,已浴所衣之衣,以布为之,其制如今通裁。
” 贾公彦疏:“布单衣,汉时名为通裁。
”
也指一种裁剪方式。
其特点就是上下通裁。
根据形制不同,有道袍,直裰,直身,圆领袍等。
【道袍】汉服款式之一,交领右衽大袖长袍,领子常镶白色护领,收袖口,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的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一般打三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暗“摆”。
下图为孔府旧藏和现代身穿道袍的汉纸们。
【圆领袍】汉服款式之一,圆领、长袖、右衽。
有关圆领袍的来源,普遍认为圆领袍(衫)源自胡服,也有认为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源于周代矩形领。
圆领在隋唐开始盛行并成为官式常服,之后延续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影响,圆领袍在各个时期,细节上有很大很大的差别。
【直裰】汉服款式之一,因其衣长而背有中缝直通下摆,故名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造型雍容儒雅,宋时已有此衣式,为一般士大夫平时所常穿,也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装款式,交领,衣长过膝,无摆,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
若加内摆则为道袍,加外摆则为直身。
【褙子】汉服款式之一。
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对襟长袖,直领,领緣直通底部,穿着时衣襟多敞开,衣身有长有短,有宽有窄,两侧开裾,最高开衩可至腋下。
明制褙子和宋制稍有不同。
明.三才图会写,褙子,即今之披风。
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披风同色领緣多只到胸前不通底。
注:对襟襦裙多认为是短褙子束入群内的穿法。
【披风】汉服款式之一,男女皆可穿用,直领对襟,袖子宽大,两侧开衩,衣无镶边,与衣同色的领缘到胸前,披风和其他便服搭配。
披风和氅衣(又叫鹤氅)类似,区别是,氅衣多衣身缘边且多数两侧不开衩。
(注:披风和斗篷是不一样的,斗篷为披在肩上的无袖外套。
另,披风下摆交叠问题一直很郁闷。
)
【氅衣】又称鹤氅,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
晋代已有记载,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
形制与披风相似,对襟,直领,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衣身多为浅色,领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缘边,两侧一般不开衩(也有做成开衩的)。
氅衣披风外形接近,有时两者也混称。
注:中衣以上三种款式都有。
【中衣】汉服款式之一。
中衣是在内衣和外衣之间的服饰,又称中襌、中单、襌衣。
《释名·释衣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是穿汉服必备的基本衣物,起搭配和衬托作用,着礼服时里面一定要加中衣,如同西装中的衬衫。
“中衣”专指衣长至衣长齐胯到齐大腿不等的上衣,“中单”则专指身长齐脚的中衣。
一般以“中衣”一名概括。
后记:汉服源远流长,款式千变万化,同一形制,因时因地也不尽相同,随着更多资料的更新,以及挖掘的重大发现,以前的认知也很容易被推翻,所以,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服饰的记载,本来就不是很详尽,有时候,同一个款式有不同的叫法,而同一个叫法甚至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款式,很难说哪个正确哪个错误,本人也才疏学浅,所以难免出现遗漏,大家见谅。
这份常见款式的整理,参考了很多前辈的研究成果,包括贴吧和大明衣冠论坛的朋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