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A.社会思想 B.经济思想C.政治思想D.文化思想2.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A.城邦B.帝国C.部落D.村社3.()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A.托马斯.阿奎那B.教皇尼古拉一世C.教皇格里高利七世D.奥古斯丁4.恩格斯高度赞扬(),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国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C.英国革命D.巴黎公社5.通过时期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权利权力B.集权主义个人主义C.共和制度君主立宪D.主权专制6.()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勾芡,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

但是,()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思想启蒙(或启蒙)思想启蒙(或启蒙)B.文艺复兴文艺复兴C.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D.工业革命工业革命7.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A.保守主义B.民族主义C.自由主义D.国家主义8.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与()。

A.保民慎刑罚 B.敬天尊天命C.敬祖尊王命D.怜小民重刑罚9.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儒学和儒生的政治社会地位,儒学成为官方学说。

到汉武帝时,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最终完成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

此后,()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

A.法家B.道家C.儒学D.墨家10.()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

A. 周公B.秦王赢政C.曹操D.李世民11.()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A.程颢B.程颐C.朱熹D.张载12.清代()直言“帝王皆贼”,揭露了帝王的历史罪恶。

但他仍寄希望于君主,提出了调整绝对君权的具体设想。

A.王守仁B.唐甄C.黄宗羲D.戴震二、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2.西塞罗3.永恒法4.东汉名教5.道统6.朱元璋三、简答题1.布丹指出了主权的哪些特征?2.什么是无为政治?四、论述题柳宗元《封建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C 2.A 3.A 4.A 5.A 6.A 7.C 8.A 9.C 10.D 11.C 12.B二、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西塞罗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并将希腊政治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哲学介绍到罗马。

在维护共和传统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中,他又对罗马共和国的实践和精神进行了思考和理论上的总结。

西塞罗政治思想的代表主要是《论共和国》(或《论国家》和《论法律》。

西塞罗依据罗马共和国的传统探讨罗马国家的实质,重新定义国家。

他给国家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西塞罗的国家概念突破了古希腊“城邦”概念的狭隘界限。

他不再把国家理解为狭小的公民自治团体,而是理解为“问民的联合体”。

在西塞罗的国家概念中,还特别强调法律的作用。

他认为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

没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没有国家。

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3.阿奎那根据他对法的基本认识,把法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

在阿奎那法的分类的思想中,他的着眼点是要将上帝的永恒法置于一切法律之上,而且要论证教会法应高于国家的法律。

按照阿奎那的划分,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使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法律的本原。

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发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

4.在汉以孝治天下政策的长期作用下,东汉兴起了名教思潮,严格君臣纲纪、礼制规范,重建秩序的思潮盛行。

为了扩大名教影响,规范社会。

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有:其一。

对孝悌行为和名节行为和名节之士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名利刺激人们竞相仿效。

其二。

以伦理纲常教化民众,以巩固其统治。

其三,以纲常名教为标准选官,使人们竞相学习、遵从纲常名教,从而敦厚社会风俗,造就大量忠臣和顺民,维护统治。

但在实践中,重名教却导致了虚伪浮夸、名实不符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对名教的怀疑与批评。

5.韩愈通过将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的比较,阐发了儒学的、道的内涵。

他认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对仁义的内在自觉。

道德与仁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道实际是对仁义等儒家伦理原则的抽象,道具体化就是仁义。

这样的道不同于佛老的道。

为了进一步强调道的万世不易,提高倒的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既道统。

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

佛教禅宗重视法的传承关系,提出了一个由释迦牟尼直到弘忍、惠能的传法系统,称为祖统。

韩愈借鉴了这种方法。

同时,这也是与儒家的传统相吻合。

儒家从孔子起就讲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先王之道为号召,以道的传统者自居。

韩愈认为,道也是一脉相承,从尧舜直到孟子,只是在孟子之后,道才失传。

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

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

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

6.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字国瑞,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幼年时因家庭贫困曾出家为僧。

后投入濠州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中。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其部队。

至正十六年(1356)攻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初步建立了政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出师北伐,次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

当年正月,朱元璋已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章立制,制定了众多政策,以巩固皇权和新王朝。

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干,其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治国思想主要有:强权有集权主张、安民思想与人才观、严整吏治思想等。

三、简答题1.布丹明确地将作为最高权力的主权赋予国家,从而衍生出了对内组稿、对外独立的国家主权概念。

布丹指出,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权力,在一个共和国中,它是确定的。

布丹的主权具备了永恒性和绝对性、独立性等重要特征。

(1)永恒性。

主权的永恒性意味者主权不受时间和任期的限制。

(2)绝对性。

就空间来看,在一国范围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任何限制;就时间来看,主权不受此前时代的限制。

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一种接队的、永恒的权力,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者则因此而超然与法律之外,法律的权威只及于除主权者之外的所有人。

主权只属于国家,君主不过是代国家行使主权。

(3)独立性。

就主权的空间范围上来看,主权只是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性,当这一主权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支配权。

而只具有独立性。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均有权同其它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包括战争、和平等等。

尽管主权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主权的具体运用却不是无限的。

为了防止君主侵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布丹又指出,绝对不受限制的主权是不存在的。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主权的有限性。

(1)主权要受到上帝法、神法和自然法的限制。

(2)主权者的权力不能侵犯财产权。

(3)作为主权者的国王遵守契约或协议。

2.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

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做“为无为而无不为”。

主要内容有二。

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

具体说就是要薄税敛、轻刑罚、慎征伐、尚节俭。

老子将之概括为“去甚、去奢、去泰”。

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干预和举措,就能使上下相安无事,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反而达到了治的效果。

其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上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

如“不尚贤,使民不争”,统治者不尚贤,则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等政治上的纷争就都不会发生。

四、论述题为维护中央集权,振兴唐朝,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

柳宗元创造性地提出“势”这一范畴。

并以之分析、论证政治体制的产生、演变。

其政治体制思想的要点有:(1)政治体制的产生。

柳宗元认为政治制度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初时,人与万物共生,处于天然状态,没有政治、国家。

但人与人之间会发生纷争。

为解决争斗,就要有“智而明”者“断曲直”。

为了保证他们的裁断能够切实执行,就需要有强制手段。

于是,有判断权、惩罚权的“君长”和维护权威与判决的强制力量“刑政”,也就是政治制度就产生了。

这是最初的国家。

在柳宗元看来,政治君主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政治体制进一步演化,就产生了分封制。

他说:“封建非圣人意,势也”,分封制不是圣人意志的产物,而是势发展的结果,它体现了圣人对势的把握和顺应。

分封制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也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和最完善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郡县制出现并取代了分封制。

当分封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须用一种新的体制来代替。

秦完成统一后,彻底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

这同样体现了势。

(2)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秦以后,分封制、郡县制在实践中都有应用。

柳宗元总结这段历史,比较分析了两种制度的优劣,认为两者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权威。

他驳斥了几种支持分封制的观点。

如。

有人认为夏商周汉实行分封制而延续时间长,秦实行郡县制而存在是短,所以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柳宗元则根据历史事实进行了反驳。

魏晋二代也实行了封建,但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唐代实行郡县制,已经存在了二百多年。

因而国运长短与实行分封还是郡县无关。

他认为秦之速亡是秦实行暴政,激化了与民的矛盾的结果,不在于实行郡县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