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第三次月考试题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面加横线的字读音正确的是()钝响dùn 监生jiàn 彷徨pang 间或一轮jiàn炮烙pào 新正zhèng 呜咽yè不更事gēng驯熟xùn 朱拓tuò形骸hái 胆怯què荸荠bí暂时zhǎn诡秘wěi咀嚼jiáo2.下面的字词书写都正确的是( )A.踌蹰镯子尘芥怨府B.凊炖竦然寒喧歆享C.缪种牲醴蹙缩脸颊D.惊惶讪讪草窠揣揣不安3.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 )①_______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_______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_______,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_______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②往日同游的朋友,_______已经云散,_______鱼翅是不可不吃的,_______只有我一个……A.①因为、而是、因为、便;②虽然、然而、即使B.①但、因为、但是、便;②虽然、然而、即使C.①因为、而是、因为、只好;②尽管、但是、虽然D.①但、因为、但是、只好;②虽然、然而、即使4.……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上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递进,说明四叔的冷酷B.表转折,说明四叔的狠毒C.表迟疑,反映四叔的忌讳心理D.表停顿,反映四叔的迷自私5.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一见面就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B.“祥林嫂 ? 怎么了? ”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C.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D.(祥林嫂)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暗,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亚洲各国的不懈努力,绿色能源在该地区获得了商业化的立锥之地,尽管其成本价比燃煤发电高。
B.要是什么都斤斤计较,不能忍辱负重,何以成大事?C.只要当事人心里认同这一形式,在操作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到他人就不可思议。
D.我想说,既然选择了平凡与忙碌,就该在这平凡与忙碌中学会寻找快乐,享受快乐,并把这份天伦之乐融入到工作中,在乐中学,在乐中教。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出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在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住了一阵—总结啦,汇报啦,接见啦,报告啦……等等之后,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
B.到处都是团聚、相会、团圆饺子、团圆元宵,对于旧谊,对于别情,对于天伦之乐,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寻。
C.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正在梦寐以求地渴求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们,却还要坐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D.“旅客同志们,春节期间,客运拥挤,我们的票车去支持长途……提高警惕……。
”她说得挺带劲,每吐出一个字就像拧紧了一个螺母。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校在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B.我们要正确贯彻和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的精神。
C.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鹕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仅存两千多只。
D.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9.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肖洛霍夫创作的是( )A.《静静的顿河》B.《一个人的遭遇》C.《被开垦的处女地》D.《战争与和平》10.小说结尾再次写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
原名___,字___,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有小说集《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__、___,散文集___,散文诗集___,杂文集___、___、___等。
2.“四书五经”的“四书”是___、___、___、___。
3.《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___(国家)的作家___。
4.《春之声》的作者是___,从文体上说属于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
三、阅读训练(20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1.文中对“她”(祥林嫂)的描写没有运用下面哪个方法?( ) (2分)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2.“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一句的意思是( ) (2分)A.此时的祥林嫂已不再悲哀B.此时的祥林嫂已无法表露悲哀C.此时的祥林嫂已极度悲哀,到了麻木的境地D.此时的祥林嫂所关心的是“魂灵的有无”3.对“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遇见熟人,苦思的问题找到了解答人,心里高兴。
B.苦思的问题就要得到解答,心里兴奋。
C.她相信灵魂的存在,问题即将得到证实,内心忧惧。
D.她怀疑灵魂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
4.对这部分文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重点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表现她改变之大,揭示她身受磨难之深。
B.重点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和语言,表现她改变之大,揭示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C.重点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表现她改变之大,揭示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和反抗精神。
D.重点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和语言,表现她改变之大,揭示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和对命运的反抗。
5. “我”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问题的回答,可以用哪 9 个字概括?(2分)6. 从上面这部分节选可以看出“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的?(2分)(二)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
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
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
”“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
”“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莱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她站在火炉旁,用围裙擦着眼泪。
我的凡尼亚看到她在哭,跑到她的跟前,拉拉她的衣襟说:“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
”而她呀,嗐,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简直全身都哭湿啦!1.选出对文中理解正确的两项。
( )(1分)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
B.《一个人的遭遇》是节选,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不同。
作者是受到一位老兵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纪实小说的味道。
C.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D.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不够细,因为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
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2.孩子幼小的脸上出现“沉默”、“打量”和“叹了一口气”这类成人的神态动作,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分)A.孩子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
B.孩子虽小但是因为经历过很多事,所以显得很成熟。
C.孩子的这些神态是装出来的。
D.意在表现因为战争失去双亲孩子过早接触人世痛苦的现实,揭露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是因为( )(1分)A.“我”决定领养孤儿凡尼亚B.凡尼亚居然是“我”的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