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简答题

犯罪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3.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4.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6.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7.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的时起起伏,波浪式的发展趋势。

8.犯罪高峰年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9.犯罪暗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10.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和养活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11. 犯罪治安预防:是指以公安保卫部门等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为主体,广大社会民众协同进行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活动与措施。

12. 犯罪后预防: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以后,为了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采取惩罚改造措施,进行心理、人格矫正,纠正其不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重塑健康的人格和建立健康的观念体系。

13.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会因接受刺激和暗示而发生类似的行为。

是研究人依照一定的榜样实施特定动作和行为的过程的理论。

14.犯罪的时空条件:是指适于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逃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情境。

15.比较分析法:即把犯罪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类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16.犯罪动力: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17.犯罪原因: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过程、结构和作用机制。

18.被害人的刺激性:.被害人本身存在并显露出引起加害人注意,诱发其犯罪行为的特点。

24.犯罪行为:是指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1.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23.犯罪后果: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24.物防:是指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固目标措施。

25.犯罪动态:是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6.环境预防:从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出发,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造成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达到限制消除犯罪目的的预防理论。

27.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8.犯罪规律: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升降变化和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29.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30.犯罪特点:指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的特殊性。

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人防:P290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

技防:P291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物防:P290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重点预防:P289是抓主要矛盾的预防方法。

一般预防:P288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尤其要指向可能接受犯罪影响的潜在犯罪人。

特殊预防:P289指采用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情境犯罪预防:P314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势,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

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科学,准确地讲,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原因。

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

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犯罪的原因,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法人)。

8.犯罪预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和估计。

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13.犯罪行为: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作为单独的,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危害社会行为。

14.犯罪类型:所谓犯罪类型,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将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犯罪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犯罪类型。

15.犯罪心理: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心理处于关键的枢纽位置。

人的行为总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的,由于犯罪心理的支配作用,人才能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从而成为犯罪人。

16.被害人学:被害人学是以犯罪的被害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7.犯罪场:简要说来,它指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以外的能够制约和影响犯罪发生的诸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犯罪控制机制弱化情况。

19.社会帮教:社会帮教是我国在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违法犯罪人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帮助教育的群众性社会教育管理措施。

20.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推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内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扭结点。

22.系统论:系统论,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某种“系统”的研究、设计、规划行组织和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进理的科学。

23.被害性:被害性是被害人首要的基本特征,是指由被害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诸要素所构成的足以使其被害的内在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反映了被害人容易受害的外表特征31、1暴力犯罪:是典型的攻击性犯罪。

这种犯罪的犯罪行为机制,主要特征是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强烈,机制因素中的欲望几乎不接受犯罪行为抑制的干预,拒绝它的约束和调节,如果说它还有一定的吸纳,那也是为选择提供策略,是策略意义上的吸纳,主要表现为适用于攻击是如何得逞,行为实施终了后如何逃避打击和制裁上。

32、罪前情景:所谓罪前情景,就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前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成与其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

33、犯罪测量:犯罪测量是指对各种犯罪数据和资料进行调查统计,进而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程度加以测定,就是用数字来描述犯罪现象的产生发展。

335、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43、犯罪学: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科学。

44、犯罪原因系统:犯罪原因系统,又称犯罪原因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多种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序动态的构成体系。

45、犯罪被害人: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重损害或侵犯的人。

46、犯罪预测:犯罪预测是指在正确认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而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客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

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原因,又称为犯罪原因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7、认识犯罪:就是客观分析犯罪行为及犯罪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科学地认识犯罪现象的事实和本质,并演技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14、现场调查法: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为查明或验证犯罪原因、描述犯罪人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采取的研究方法。

15、现场实验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者验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16、现场观察法:是一种主要围绕某一犯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连续性的系统观察,以获取分析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和犯罪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的研究方法。

17、社会调查法:是有计划地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用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和提出犯罪防控对策的研究方法。

18、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19、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20、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

21、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22、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有目的的直接交谈获取资料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