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应当何去何从?——温州借贷危机带来的启示2011年9月20日,温州眼镜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失踪,并于9月21日确认由于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而逃跑,号称“眼镜大王”的胡福林跑路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此前,温州已经频频传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倒闭,企业主及担保公司老板逃走的消息。
据统计,仅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网上还爆出了一份《温州老板跑路清单》,涉及金额从几千万到十几亿不等。
对于本次温州借贷危机的根源,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货币政策过紧,有人认为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有人认为是民间金融缺乏监管,还有人认为是温州投机之风盛行、借高利贷炒房地产。
在要不要救以及如何救温州方面更是产生很大争议。
本文通过对此次温州借贷危机的发生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描述,并就借贷危机本身存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和分析,从而概括出此次温州借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一、温州借贷危机发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1、国内外的经济环境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就如同被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论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深陷危机之中难以自拔。
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也是难以逃脱,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举步维艰。
世界经济不景气,各国都在努力整顿本国经济,中国对外出口因此遭受重创,尤其遭到美国的强力反抗。
同时,中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来自美元的升值压力,更是让我国政府左右为难。
近期,虽然人民币汇率略有反弹,但是其今后的中长期走势也是很难把握。
不仅如此,欧债危机更是让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也更让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饥寒难耐。
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经济,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一种严峻考验,民营企业在这种内外经济环境下,生存更加艰难。
2、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温州模式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浙江温州地区为代表,涵盖台州地区在内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无为”的模式。
温州模式发展以来,得到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好评,认为这种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契机。
但是,同时也不乏一些对温州模式进行的批判的声音,认为温州模式下,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而且温州模式粗放的发展方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破坏。
2008年以来,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机,温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造成外界对于温州模式持续发展能力的质疑。
由于独特的经济发展历史,温州一直是一个“二元金融”明显的地区,一方面是现代正规金融,另一方面是民间非正规金融,二者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但是正规金融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却远远不够。
据统计,温州现有中小企业30-40万家,真正能够从正规金融体系融到资的不足20%,也就是说有80%的企业要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因此民间借贷比较发达。
近期,尤其是银根紧缩以后,温州的民间借贷处于活跃阶段。
根据人行温州支行的指数监测,2010年以来五个季度账户交易分别为208亿元,327亿元,262亿元,335亿元,396亿元,总体呈上升态势。
3、温州民企老板的“跑路”事件根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最新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极其活跃,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
事实上,信泰并不是第一个出现资金链问题的温州企业。
今年4月份开始,不断有浙江企业业主跑路的新闻传出。
当时,温州三家老牌企业,三旗集团、波特曼和江南皮革相继破产或者倒闭,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这些破产或倒闭的企业中,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逃往国外,波特曼咖啡老板严勤为、天石电子老板叶建乐、巨邦鞋业老板王和霞、锦潮电器老板戴列竣、耐当劳鞋材公司老板戴志雄、落之神鞋业老板吴伟华、蝶梦儿鞋厂老板黄杰等均出走,百乐家电女老板郑珠菊携款潜逃被警方追捕归案。
进入9月后,微博网友又爆料了一份《近期温州老板跑路清单》,其中涉案金额都达到了几千万、几亿的规模。
根据清单显示,短短半年内就有十多位企业老板失踪。
据不完全统计,从9月12日到22日,温州当地已有7家企业的老板被卷入了失踪漩涡,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归纳说,金融危机以来,山西煤改、迪拜危机、楼市限购、股票暴跌,这些钱都回流到了温州。
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2分到6分,有的甚至高达1角5分,年利率达180%。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实业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借高利贷很容易把企业逼上绝路。
周德文透露,在跑路“重灾区”温州龙湾区永强镇,仅8月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
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规模的跑路实属罕见。
二、温州借贷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及要点分析1、温州借贷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生了如此罕见的大规模民企老板“跑路”事件之后,人们自然会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规模的借贷危机?我认为之所以发生借贷危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有需求,有供给,有传统”。
温州众多中小企业中只有20%能够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因此,资金需求量比较庞大。
同时,温州民间资金比较充裕,包括炒房,以及实体经济生产积累的部分闲置资金,而资金投向又受到诸多限制,垄断行业进不去,所以资金无处可去。
而且由于温州金融二元化的特点,民间金融已经成为了一项传统。
(2)宏观经济政策的扭曲。
一方面,货币政策紧缩过程中,央行频频使用数量手段,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因此社会资金日益趋紧;另一方面,却又很少使用价格手段,实际利率为负。
如此一来,存款减少的同时,资金又都周转到体外去,从正规金融体系流到民间借贷领域。
(3)法律法规的缺失。
《放贷人条例》虽然几经修改,但是至今没有出台,导致民间借贷活动无法可依。
并且,通常所说的高利贷是指超过基准利率4倍以上,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这一类贷款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于是,人民便认为:“不受法律保护并不等于违法”,所以对高利贷都比较大胆,致使监管无法可依。
(4)金融监管的真空。
由于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信息不对称和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等原因,中央政府的垂直监管部门大都鞭长莫及。
而且,地方政府虽然成立了金融办,但是都没有得到授权,没有金融监管的职权。
所以,地让金融总体上处于监管真空状态。
(5)金融改革滞后。
虽说温州地区是二元金融结构,但实际上是非正规金融其主导作用,甚至是主体作用,使得正规金融沦落为对非正规金融的补充。
(6)宏观环境的错配。
2004年以来,整个社会处于国进民退的氛围之中,各种资源大量向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采取歧视态度,使得民营企业行为日益短期化,他们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实体生产,也不愿意从事长期投资,而是追求资金的短期回报赚快钱。
2、温州借贷危机会不会向全国蔓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局长李伏安认为,民间借贷问题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紧缩情况下的必然。
依据是,河南已经有担保公司出现问题,河南小企业贷款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排第八名,小企业贷款不是很紧张,但是在当下情况,仍然出了问题。
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共性问题,目前,一方面是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是宏观调控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疲软,投资渠道减少。
有钱的投不出去,需要的钱又得不到,所以民间借贷就在这种情况下兴盛起来。
当下关于温州借贷危机是否会演变成为“中国版次贷危机”的讨论众说纷纭,我认为,借贷危机的愈演愈烈自然是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然而民间借贷危机只是局部问题。
由于全国的民间融资市场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而且民间融资是一个分散灵活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较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虽会影响局部经济发展,但温州问题引发的系统风险仍然有限,不至向全国蔓延。
3、要不要救以及如何就温州?关于该不该救温州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如果不救,很多小型贷款机构就会倒闭;如果救了,就会形成道德风险。
所以,究竟该就不该救以及如何救成了人们考虑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为了最终从基本面、中长期解决问题,短期必须做一些有序的调整,但又不能直接支出600亿救助资金,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更多的借贷危机发生。
破解我国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综合努力共同完成。
对于民间借贷,应该坚持大小银行的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小银行应该坚持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为主。
同时,国家也要有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严厉打击非法筹资,以及审慎放权,把握监管的度。
小企业方面,要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尽量满足必要的授信条件。
4、温州借贷危机拉开房地产危机序幕温州借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过热之后的必然调整结果。
在房地产市场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温州人就大笔投资房地产的确显示了他们敏锐的嗅觉和罕见的胆识。
不过,随着房价越来越超过普通民众的承受水平,投资便成为了投机。
投机自然蕴含着很高的风险,且对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比较敏感。
一旦出现不利变化,投机者就将损失惨重。
在房地产投机过程中,民间借贷扮演了火上浇油的角色,然而,当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没有如期改变时,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负担成为了投机者难以承受的痛。
因此,温州适度地危机是必要的、有益的,全国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没有必要因此而改变。
对于区域性的危机,地方政府应负主要救助责任,而救助的对象应当是正常运营但受到牵连的实业,救助应该注重公平与法律。
三、温州借贷危机留给我们的思考通过以上关于温州借贷危机事件的要点分析,我们知道,温州借贷危机是局部的,其产生的系统风险也是有限的,但是小企业融资困难确实全国普遍存在的。
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弊病使银行不愿提供贷款,而银行存在的问题和外部融资环境的欠缺又使银行不能提供贷款,多方因素错综复杂,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一个长期性、世界性难题。
那么,此次温州借贷危机给其他地区民营企业融资以何种启示呢?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以此为鉴,应当何去何从?首先,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弊病使银行不愿提供贷款。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分(按照指标设计,满分10分,8分以上为健康,5分以下为不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也处在中下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