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理性 6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
是一种多元而批判的理想主义,是演化理性主义的传统发展脉络:古希腊哲学家用推理方法潜心检验一切事物,并形成了自由研究和自由讨论的学术精神,无论是自然学派还是智者学派,都在辩论和批判中相互吸收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卡尔·波普所称的批判理性主义。
显著特点: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肯定性理性 7是一种一元的理性,是单向度的,强调归一论,即世界由物质构成但社会又是有变动性的;认为自然世界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了自然主义发展观的萌芽。
是建构理性主义的传统基本特征及原则:1.把既定事物看成是对真理的肯定,接受一切现存的事物。
2.服从被给予的现实,试图确立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把新生事物的产生,看成是按过去的标准予先决定的。
3.反对对现存事物的否定。
•演化理性主义建构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非理性的或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知识和道德秉赋,因而人能够根据理性原则对社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抑制乃至消除一切非理性现象。
典型例子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高度的建构主义的直接应用。
人为创造说,强权即公理也是自然主义发展观的应用。
这也是西方形而上哲学的源头,理性不仅支配了西方人的生活,而且还为个人主义夯实了基础。
它还认为,道德、宗教、法律、语言、文字、金钱、市场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源于发明或设计,都是“精心设计之物”。
此外,建构理性主义不承认“抽象”是我们大脑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更倾向于特殊和具体。
它认为理性能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和所有的特定细节,因而可以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
建构理性主义宣称:适用于历史的观念,也适用于未来的纲领;对自己行为了如指掌的人类,应当运用理性所赋予的设计能力,按部就班地创造一种文明。
具体讲,建构理性主义认为:第一,所有有益于人类的制度,都是人们在意识到它具有可预料结果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因此人们也应按这种方式去创造这样的制度;第二,只有当我们证明这些制度在任何特定情形中产生的特定结果都会比另一种安排产生的结果更优时,我们才应对其表示赞同和尊重;第三,我们完全有能力按这种方式来建构我们的制度,进而使我们的制度在所有可能的结果中实现比其他所有结果更优的结果;第四,当我们对所有因素做有意识思考时,并能使一种不同于自发过程导致的结果变得更优时,我们的理性就决不应再去诉求那些自发的或机械的手段。
•建构理性主义进化理性主义则认为,个人理性是十分有限的和不完全的,理性在人类事务中起相当小的作用,各种实在的制度,如道德、语言、法律等,并不是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而是以一种累积的方式进化而来的。
进化理性主义者主张社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有机地、缓慢地发展,他们认为,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可比单个人或某一组织有意识地调节社会取得更加恢宏的成就。
此外,进化理性主义承认,人的理性并不足以充分把握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细节,因而人类必须依赖“抽象”这一工具,以帮助大脑处理那些我们并不完全知道的事情。
进化理性主义包括几条原则。
第一,完整或集中形式的知识总体是不存在的,知识总是以分散的、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形式,散布于个人之间。
第二,除理性知识外,人们的习惯及技术、偏好和态度、规则及制度,都是对过去经验的调适,它们构成了与理性知识相对应的另一类重要知识。
这类知识是累积性的经验产物,它们为进行理性认识活动,提供了特定的框架。
第三,理性认识本身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社会科学理论并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某种规律的总结或发现,而只是客观世界某种自然秩序的主观重构过程,因此,其必然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真理。
•犬儒主义由安梯昔尼奠定,由第欧根尼创立。
因地名和生活方式而得名。
追求肉体得救,免除对世俗的依赖主张人类个体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快乐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他物,既不需要他人,也不需要生活规范。
同时有世界主义观念,宣扬友爱,注重道德。
极端思想:除了道德品质之外的一切都不重要,不妨游戏之;对现实不满,由拒绝参与社会世界;现代犬儒主义把世间每个人的行为都视为基于自私的动机,以至愤世嫉俗逐渐发展为玩世不恭的心态,它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
也即,现代犬儒主义开始蜕变为一种完全的虚无主义。
安的基本思想:世上只有善人和恶人,有道德的嗯能够自满自足,能超越一切欲望之外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主张返回“自然人”的原始生活状态,反对一切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束缚,反对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
•伊壁鸠鲁主义源于昔乐尼学派,又称享乐主义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所有动作皆可被一个人会产生的享受与痛楚所决定,力求将享乐与痛苦的距差增至最大。
基本思想:快乐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目的,是至善本身,而德性只是达到快乐目的的一个手段;面对乱世,采取“宽容的隐退”以求达到超然的宁静,享乐不是强调欲望的无限制,必要时要降低欲望以求快乐。
•斯多葛主义奠基人芝诺,名字来源于画廊这个词。
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一个学派。
继承犬儒主义为“德性而德性”的主张,德性是建立在自然理性和共同人性基础之上的,也继承了犬儒主义的禁欲主义和厌世主义,推崇人内在心理的自由。
其被罗马帝国贵族接受,也是罗马法的渊源基本主张:宇宙是上帝有机会的建构,其运行遵循一定的秩序和目的;自然法就是理性法,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动物,人的生活不该受情感和主观激情影响;安全合乎自然的生活便是德性的生活,而人是有理性的,因而可以凭着理性的指引向自然俱化;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快乐,而在于德性的训练;同时,真正的善是个人的德性,只有德性才是唯一的善。
•经院学派 42-45形成于8-10世纪,发展于11世纪,盛行于13世纪。
形成:基本要点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复活经院学派实际上是一种吧基督教教义和亚里士多德学说混合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研究方法:学者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种观点或是拒绝或是解释的冗长说明;特别是,借助权威的观点,给出一个答案;对研究批评的主题提出相反的观点,再次伴随丰富的引证。
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是演绎的,而不怎么依赖于严格的逻辑规则或人的经验规则,并依赖信仰和权威的影响。
是奥地利学派的思维先驱•重金主义和重工主义 68重金主义:即早期重商主义,亦称为货币平衡主义/货币差额说,绝对的强调金银财富的唯一重要性,从绝对意义上奉行少买多卖的原则,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竭力主张禁止货币外流,绝对反对进口;甚至主张国家立法禁止金银出口。
这种学说将收入和货币绝对地对立起来,鼓励的对待货币运动。
重工主义:即后期重商主义,亦称为贸易平衡论/贸易差额说态度有所缓和,开始以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货币,不再反对货币的输出,希望在多买多卖中扩大贸易顺差;也不再要求每笔双边贸易中都为顺差,就可保证货币流入;主张利用关税政策保护本国工业发展。
•货币差额说和贸易差额说(见上)•坎铁隆效应 83所有价格的上升并不必然与货币供给的增加成比例,货币供给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增加的货币落入挥霍着的手里,会增加某些商品上的支出而抬高它们的价格,从而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尤其导致一些奢侈品价格上涨;落入储蓄者手中,会选择储蓄/投资,可贷供给增加,现期利率下降,有利于投资的变化,导致生产扩大。
)•所有权集中定律任何经济社会形态下都存在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现象:土地所有权都必将属于人类中较杰出的少数人,如家族的头领、君主和将军等;即使开始实行了平均分配,但最终还是会被少数人所分享。
这影响了以后的马克思,维赛尔和帕累托。
•净产品 87在生产新的财富时,必然有一定数量的现存财富被破坏,而从新生产财富中减去为生产这些财富所耗费掉的财富的剩余部分就是净产品。
(魁奈)•官房学派 71官房学派产生于17—18世纪。
当时德国有一批学者被国王选为财政金融顾问,作为国王的“智囊团”经常参加在王室私人议事室召开的会议,讨论有关国家的财政金融事务。
这些学者被称为官房学者,其学派被称为“官房学派”。
德国的官房学派实际上是德国的重商主义,15-18世纪德国经济思想大多包含其中。
官房原为王家储藏收入和金银的场所,后引申为王家财产;官房学原为保持、增加和管理王家财产的学问,后扩大为解释与人们的财产和收入有关的一切学问。
早期的官房学者大多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主张多养人口、国家干预经济,限制金银出口,主张你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认为农业仍然很重要,将王家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关注王家收入的维持和增长方法。
•政治算术 102为了使经济分析独立于人们所持的道德和信仰,从而使经济学研究更为客观,配第提出了政治算术的研究方法。
所谓政治算数,就是指运用数字对于与政府有关的事物进行推理的技巧,实际上是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也是实证主义和归纳抽象的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形式,直到统计数据变得丰富后才引起越来越大的怀疑。
•斯密人性悖论 116、120斯密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观和以同情心为核心的伦理观,被称为斯密悖论(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以利己心为基础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国富论》的基本哲学基础;但他也主张对他人的同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人都具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本能,即同情心。
体现在《道德情操论》中。
在斯密看来,人既有利己心,也同情心,但利己心具有利己动机,而同情心却没有,即人性具有二重性,这是“斯密悖论”的实质。
)•斯密教条 132斯密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为商品价值的3个组成部分,并构成了社会三大阶级(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基本收入。
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资是可变成本,而利润和地租是剩余价值,这是斯密自己认可的。
因此,斯密的商品价值就只包含两部分,即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即v+m,没有c,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斯密教条。
•斯密分工定律(分工理论) 123-126分工是有助于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条件。
分工的影响:1.导致劳动者技巧和灵敏的增加;2.节约不同工种之间的转移时间;3.有助于只是的积累而产生机器的发明。
分工产生的原因:人类交换的本性,即是缓慢而渐进演化的自然产物;人是异质的,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后天教养而非天性是决定人类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分工的影响扩大了这个差异。
•斯密的相等优势原理 133不同的劳动和资本用途的利害,总的来说,在同一地方内,必然完全相等,或不断趋于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