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与传承

文化与传承

1 高三作文辅导关于作文六大主题点拨系列之一 ——文化传承 【思路】①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②继承优良的传统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

新中继承④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⑤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⑥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⑦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家大作】 谈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城里的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思念还是千年前的思念,只是月饼越做越贵,而中秋却越来越被遗失,化为回忆。 传统节日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人这样认为。也许吧,城市里不许放烟花爆竹,城市里的方格楼房看不到月亮,城市里,传统节日我们仍需工作,传统节日与这格格不入,而详节却是量身定做,所以,过洋节吧。 但是,一个选择丢弃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在日本,寿司和拉面是他们永恒的最爱,在韩国,申请中秋节的专利,放假九天,相比之下,这两个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去塑造和发扬自身的文化,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沉淀的精粹,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营养,以独特的个性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如果遗弃,也许有一天我们无法区别于日本人,也许有一天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美国人? 那么,我们闭关锁国吧!有人焦急地惊呼。 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从1840年起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闭关锁国有极大的责任,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冲击与传播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如果单纯地阻隔,这只是懦夫和愚夫的表现。 我主为我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运用于此是非常的适合对待外来文化不能走极端,对等传统文化也不能走极端。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向世界,博采众家,兼怍并充。 文化交融与发展是有基础的,无论各地文化,都是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升华体现,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大体相同的。所以文化与文化之间一定有它的相同之处。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诗行诗,还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忆梦》,都是表达爱情,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伏羲女娲,都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遐想,文化是可以相通相融的,关键在子可否找到契合点。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运用小提琴改编了古曲《梁祝》,使其传唱海内外,《茉莉花》的民歌改编成钢琴曲,使更多外国人体验了田园风情,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成功的典范。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要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传统礼仪的批判与传承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2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经典素材】 关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名言警句 1、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约翰·赫尔达 2、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3、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4、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 5、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世俗智慧的艺术》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0).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1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

(2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2).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3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8).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4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4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4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45).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4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50).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5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5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5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5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5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5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5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关于文化传承的人或事】 1、河北省深州市西辛庄村有一位70多岁的村民牛占峰,村里人都喜欢称他“老牛”,不仅因为他姓“牛”,更因为他对“老丝弦”传承异常执着。 夜幕降临,“老牛”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吃罢晚饭,放下碗筷,便急步赶往村委会老丝弦剧团,和另外几位农民丝弦师傅开始保持了数十年的事业——保护传承“老丝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