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筝活动方案

风筝活动方案

风筝活动方案齐贤学校一、本科目开发的背景:风筝不仅是娱乐品,它还给人类的科学、生产、生活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容,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都达到了相当水平的今天,飞翔的风筝仍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和无边的遐想。

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

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已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编入《中国科学技术史》。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包含了物理、数学、地理、历史、气象、绘画、民俗、工艺等诸多知识和技巧,因此它带有一种集多样艺术于一身的特点。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而且是一种有趣、对身心方面都有好处的高尚娱乐活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普遍引人兴趣的美好事物。

我们学校从一九八八年春举行第一届风筝赛到今年已是第十八届风筝制作放飞赛了,在十几年的风筝活动中,我们本着“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设计了简化风筝,简易风筝和简单风筝,供低、中、高的学生进行制作放飞和探究。

在继承、创新风筝科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风筝教学方法,自编拓展型的风筝教学教材,形成风筝教学系列。

风筝活动也有最初单纯的制作、放飞发展为富含科技知识的一项科技活动,是我校科技教育中的重点活动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98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继承、创新风筝科技教学活动是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一项学生喜爱的科技活动,在注重面向全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的课程教材改革的今天,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近,我区把“风筝节”作为一个“旅游节”里的主要项目之一,每年都有成年风筝赛和青少年风筝赛。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学生了解风筝的类型(如硬扳子、软扳子、软翅、硬翅、立体、串类等);让学生知道做风筝骨架的材料要求质地轻,韧性强,有弹性,易加工;了解风筝骨架结构上几何的知识;在制作、放飞风筝的操作过程中了解、知道物理方面的知识,如为什么风筝必须迎风放飞?为什么放飞时风筝必须前倾?为什么风力越大,风筝升空速度越快?为什么风筝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斜线上升?风筝放飞中的气象及物理知识,如:天气、风向、风力、气流、升力、浮力等等;学生掌握提线正确的栓结方法,如提线要栓在风筝的上半部,要使上提线基本与风筝面垂直,提线长度与风筝面积大小成正比;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使风筝在放飞时保持平稳;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知道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知道风筝的作用,风筝的文化等。

技能:学生掌握削竹条的方法及操作技巧;学生学会判断骨子左右弹力相等的方法,掌握修正骨子弹力的技巧,掌握平衡骨子的方法及修正的技巧;学会绑扎骨架时的打结方法;掌握蒙糊不同类型风筝的方法;学会放飞风筝的方法,掌握放飞时拽、弛的技巧等。

2、过程与方法:过程:《风筝》是由低年级的简化风筝、中年级的简易风筝、高年级的简单风筝,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拓展型校本系列教材。

我校开展风筝活动已十九年了,一开始是作为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进行的,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高,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活动不断发展,于是我校就把制作各只风筝的材料、工具、要求、方法、过程整理成系列教材,这就是我校第一次写的教材。

02年我校又把教材进行修改,活动的目标变了,把制作风筝作为一个载体,利用这个载体让学生探究风筝,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探究能力。

《继承、创新风筝科技教学活动》在03年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

现在我校把风筝教学排入课程表,每学期都有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时间,配有固定的活动室,确保学生完成学习风筝活动全过程。

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玩,从中体验到其科学的原理。

在这拓展型的风筝教学中,我们不只是教会学生做风筝,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实验操作等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举列如下:探究风筝的尾巴教学目标:1、学生探究风筝拖尾的作用。

2、学生探究风筝拖尾重好还是轻好,拖尾长好还是短好?3、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做风筝拖尾时的放飞效果。

4、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探究不同材料做风筝拖尾时的放飞效果,学生探究风筝拖尾轻、重、长、短对放飞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工作:1、工具:剪刀胶水尾钩(回行针)尺弹簧秤2、拖尾材料:教师准备皱纸棉纱绳开司米一次性桌布。

学生准备学生寻找风筝拖尾材料,设计拖尾方式。

教学活动:2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探究风筝拖尾要求及填写探究情况表。

在探究八卦风筝拖尾时,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内容探究(如探究长度相等重量不等两种材料做尾巴时的放飞情况),也可以选择两个内容探究(如探究同一种材料长短不同时的放飞情况,探究轻重不同材料做尾巴时的放飞情况)。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分工,有的学生专门做尾巴,有的学生专门放飞,有的学生专门记录填表,各小组要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精神。

2、学生进行探究风筝拖尾。

探究八卦风筝的拖尾教案说明:1、这次探究八卦风筝拖尾活动是在学生掌握了放飞风筝方法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风筝拖尾的作用,认识风筝拖尾的材料不同在放飞风筝时的放飞效果不一样。

2、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探究八卦风筝拖尾的长短、轻重对八卦风筝放飞的影响,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操作的科学性,有量化,通过数字来说明问题。

学生通过测量尾巴的长度及轻重再进行比较放飞效果,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风筝的拖尾长、轻、柔软的好。

3、本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发扬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利用风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知道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利用风筝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我国到了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风筝和各种民间工艺开始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时的年画作坊还用木版年画来印刷风筝纸,民用纸扎艺人所用的装饰手法和材料也多样化起来:有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

在音响装置上也有发展,除过去的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个数、大小不一地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周围几里均能听到。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

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利用风筝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突出科技知识含量,如风筝制作中的数学知识:立体、平面、图形、平衡、对称、角度等;物理学知识,如:张力、弹力等;风筝放飞中的气象及物理知识,如:天气、风向、风力、气流、升力、浮力等。

利用风筝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风筝制作和放飞时需要学生间相互协作,特别在放飞串类风筝时几个学生配合的好才能顺利地把风筝送上天空。

当暖暖的阳光照着充满生机的大地,学生们舒展着身体放松着心情,在温暖和风中放飞着一只只风筝,给学生们带来了欢乐。

三、课程内容:内容组织的形式:《风筝》是有一个个具体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教学穿成一个系列,整个系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体现出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风筝》里设计有比一比,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从制作放飞风筝的实践中找到知识,找到乐趣,找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风筝》里一个个具体的风筝制作和放飞又可以作为单个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风筝教学。

具体的内容框架:内容设计说明:低年级的简化风筝是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绑扎骨架有一定的难度,利用粘贴来代替绑扎,简化了绑扎骨架这一步;中年级学生学的风筝都是一些骨架结构简单,以板子风筝为主,不论是绑扎还是裱糊操作起来方便;高年级学生学的风筝虽然有软翅、硬翅、立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省去了烫熨这一难度,工艺上也没有高的要求。

教材中设计“比一比”,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同类风筝进行比较,可以比较风筝的扎工、骨架的造型美观、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效果等,也可以比较制作的风筝放飞效果。

经过比一比可以把放飞效果好的风筝与放飞效果差的风筝的原因找出来,同样也可比出图案、色彩、效果优劣的原因,比出结构、造型对风筝放飞的影响所在。

比一比时需要教师确正地引导,使学生知道比什么?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设计的“比一比”也是难易不同的,合符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做到比出效果来。

这里的“比一比”同样有激励的作用,有提高学生对制作风筝的兴趣。

在高年级中还可以鼓励用不同材料来制作风筝,比一比不同材料制作的风筝效果(绘画效果、放飞效果)。

通过“比一比”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制作的经验,操作方法,增进学生之间友谊,比出学生对风筝的探究兴趣。

教材中的“想一想”是根据“比一比”来设计的,把比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想象、去推理、去假设。

“想一想”是让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学生比较后得出风筝总量轻放飞效果就好,但如果为减轻重量而骨架的骨子过细也影响放飞的效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能否改用其它材料来做骨子(我校教学风筝骨子都用竹条)。

教师就风筝骨子的材料让学生试验探究,去挖掘本地区骨子资源。

没想到,有位叫马丽丽的女同学,在家里用“地肤茎”做风筝的骨架,而这风筝放飞效果特好,特别适应于小风中放飞。

用“地肤茎”做风筝的骨架教师是想不到的,我们也是第一次看到硬翅蝴蝶风筝能在很小的风中飞翔。

后来,教师取来“地肤茎”,与平时用的竹条比较,同样粗细长短的竹条要比“地肤茎”重几倍,把“地肤茎”剖开,发现“地肤茎”的外层质密、硬,而中间是像海绵似的物质,疏松、轻。

“地肤茎”韧性足,弹性强,是做风筝骨架的好材料。

这位女同学利用“地肤茎”作风筝骨架,说明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一想”引导学生正确地探究事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