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发布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6-12-30前言 (1)一、调研框架 (3)二、调研组织及执行 (5)三、主要分析成果 (6)(一)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 (6)(二)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 (8)(三)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 (9)(四)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 (14)(五)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16)四、政策及发展建议 (20)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趋势持续深化,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在养老及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迫在眉睫。
从国家战略的层面统筹解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健康中国2030”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把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从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做了战略部署。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于2016年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15个地区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健康老龄化”战略如何与现实接轨?政策落脚点在哪里?我国老年人普遍的护理依赖等级是什么?他们正在接受哪些服务?需要哪种形式、哪种内容的护理服务?现状和需求之间存在哪些突出的缺口?老年人群中有哪些是需要政策重点倾斜的“特需”或“弱势”群体?“健康中国2030”给商业保险机构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老百姓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什么样的认知和需求?发展短板在哪里?这些都是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首先解答的问题。
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试点提供决策依据,为保险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建议,也为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养护和保障问题的关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团中央,于2016年7-9月份,开展了“大学生保险责任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包括503所高校、20452名大学生的志愿者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项调研,收集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数据。
课题组委托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了《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从“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5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保障的需求和发展问题。
此次调研是保险行业第一次就长期护理问题进行的如此全面、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它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调查内容真实地反映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在长期护理服务及其保障方面的诉求以及现实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为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今天和未来描绘了较为完整而生动的蓝图。
此外,此次调研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结合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调动社会资源组织的一次社会调研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在把保险保障知识带入大学校园的同时,也引起全社会对养老、健康、护理等国家重大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调研框架(一)概念界定“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是指长期生活无法自理的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性的个人和社会服务。
现存的各类定义在服务内容方面有一定差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其定义为围绕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或ADL)提供的协助性服务,包括洗浴、穿衣、行走等活动项目。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生活照料服务”进行了更详细的定义,包括个人照料、家庭事务管理(例如房间清扫、做饭、购物等)、协助性服务(例如轮椅等行动辅助用品、安置扶手等安全用品)、技术性服务(例如安全报警装置、服药提醒系统)等等。
美国健康保险协会(HIAA)对长期护理的范围定义则更为广泛,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包括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出现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可以包括健康医疗服务(例如住院护理、愈后的医疗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和训练)、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等其他支持性服务”。
以上各类“长期护理”的定义在两个维度上有所差异:一是导致服务需求的原因,可以包括身体机能性损伤和认知障碍;二是服务项目类别,可以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医疗服务、技术性服务以及运送和心理关怀等其它服务。
其中每一个维度都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我国长期护理的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对有关问题的界定尚无定论。
而考虑到本次调研对象为普通消费者,他们对“长期护理”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为降低问卷调查的实施难度,本次研究把主题界定为相对狭窄的“由身体机能损伤造成的长期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即部分文献中出现的“照护服务”。
(二)问卷设计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关注两类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及30-60岁成年人,分别反映这两类人群的需求重点:前者侧重于自身护理服务需求、护理现状及对相关保险保障的需求,后者侧重于老人护理给家庭带来的时间和经济负担以及本人对未来的保障需求。
此外,调研还辅以家政机构护理服务供给情况的问卷,调查对象为机构负责人和护理人员。
消费者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受访者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2.老年人群:⏹自评健康状况及罹患慢性病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进食、穿衣、洗澡、行走、如厕、控制排泄等方面的能力⏹目前获得的护理服务项目及时间长度⏹护理服务提供者及资金来源⏹对目前获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希望得到的护理服务形式及时间长度⏹护理服务支付意愿3.成年人群⏹家中需要长期护理照料的人数⏹本人及家人护理时间及费用支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人群覆盖情况⏹不愿意购买护理保险的原因⏹对不同长期护理保障产品(包括基本、中端、高端三类)的支付意愿二、调研组织及执行在消费者抽样方面,首先根据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历史调查经验,确定每个省份1000份的目标样本量,并根据各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予以调整。
其次,将各省所辖地级市按人均GDP平分为高中低三组,从每个组别中随机选取一个城市作为调研目的地,并将目标样本量按5:3:2的比例在各地级市之间进行匹配。
在每个调研城市,根据所在省份的人口年龄及性别比例进行样本数量配比,并要求调查团队做到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地理分散。
比如,对高收入城市,要求调研地点分散到5个区县级单位,每个区县分散到10个乡镇(街道);等等。
消费者调研采取入户及街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老年人及成年人有效问卷各34790和35168份,其中入户调查比例约为55%。
家政机构有效问卷为13920份。
三、主要分析成果为聚集社会对长期护理发展的关注重点,报告从“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民众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及消费动因”、“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5个方面开展了分析。
(一)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及依赖等级报告使用国际通行的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评分方法,衡量60岁以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巴塞尔指数针对吃饭、沐浴、穿衣等10项1日常活动,根据老年人相应的自理能力以百分制进行打分,分值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该分数随后被分为无需护理、轻度依赖、中度依赖和重度依赖四个等级。
相应的分级标准为:100分能完全自理,无需他人照料;61-99分属于轻度依赖,生活少部分需要他人照料;41-60分属于中度依赖,生活大部分需要他人照料;低于40分属重度依赖,生活全部需要他人照护。
调查显示,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身体机能和自理能力相比较年轻的老年人出现较为显著和迅速的退化。
重度失能、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人群占比从60-69岁低龄老人的6%上升至80-89岁高龄老人的23%,90-99岁老人的完全依赖比例则更高。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人群规模将持续扩大,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将愈发突出。
1其它日常生活活动包括整理仪容、控制排泄、如厕、上下床铺、平地走动、上下楼梯等。
再深入分析,发现“无子”老人面临较高的失能风险。
13%没有子女的老人处于重度依赖状态,而这一比例在有一个、两个和三个子女的老人中仅为9%、8%和6%。
这一结果说明,在缺乏家庭保障的情况下,“无子”、其中包括“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和护理需要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图2.护理依赖等级与子女人数分地区来看,某个省份的人均GDP越低,生活完全依赖或大部分依赖他人照顾的老人占比越高。
低收入地区因此更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然而,这些地区政府的财政实力往往有限,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也许很难在民生保障工程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因此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倾斜。
(人均GDP:1最高,5最低)(二)中国家庭老人护理负担我们的调查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
实际接受的护理时间中的绝大部分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的。
79.9%家庭的主要护理服务提供者为配偶、子女或亲戚,第三方服务占比仅为21.1%。
此外,在53%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提供的护理时间占比大于50%;家庭成员护理时间小于30%的家庭占比仅为18%。
图4.家庭成员承担护理时间占比从护理费用来看,有22%的家庭由于是家人提供护理服务,没有相关费用支出;而在有护理开支的家庭中,大多数的每月服务费用集中在低于1000元和1000-3000元这两个水平,占比分别为31%和28%,每月费用达3000元以上的仅为18%。
虽然整体费用水平不是很高,但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老人自己或家庭支出,公共保障及商业保险等第三方支付的比例很低:能得到基本医疗或养老社会保险支付的人群占比仅为21%,能得到商业保险支付的比例更是不足4%。
图5.护理费用主要来源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受“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我国护理保障体系和专业护理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失能老人的护理重担还是落在家庭成员身上。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抚养比将持续上升,传统护理模式必将给整个家庭带来更大的时间和经济压力,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及缺口本次调研较为深入地调查了老年人群对护理服务在服务内容(包括帮助进食、帮助洗澡、陪同外出等日常生活服务)、服务方式(包括在家由家人照顾、由保姆或护理员照顾、到养老院等专业护理机构等)、服务时间、支付意愿等方面的需求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