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与赏析摘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是准确合理的语文材料,而诗歌的语言是习惯的颠倒。
传统诗歌教学重视诗的主题和背景的深入讲解,使诗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却忽视了让学生感悟诗的美,感悟诗人的激越情怀。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从诗文的反复朗读,从意境和想象中感受诗的美。
诗不再作为教师讲解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中学新课标强调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而诗歌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体味诗语的凄清与缠绵,快乐与梦想.在诗意中感受人生的美好,涤滁人心灵深处的杂念。
我们应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探讨其怎么样感受诗的美感,进而了解鉴赏诗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因声求气意境想象通感陌生化在古诗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诗句的翻译和诗的主题背景的分析上。
使学生对诗的理解仅停留在“叙事”的表象,体味不到诗的美,更不知怎样去感悟诗。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新课程教学。
具体到教学实践,就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和能力)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堂。
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
从审美角度来看,诗以语言为媒介,借助带情的景来表现作者的情思。
即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希文《对床夜话》)强调“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
此外了解诗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有助于赏诗。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古诗教学。
一.要反复朗读诗歌,揣摩诗的情思与美感。
鉴赏古诗时,不在诗义上过多的分析,重点体味诗句整体上语气节奏的变化,进而领悟诗的主旨。
诗歌是抒情的,节奏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显示诗人的喜怒哀乐。
唯有不断的朗读反复体味诗句;才能真正品味诗歌,了解诗人。
如同那憾人心弦的歌曲,只有演唱出来,才能令人陶醉。
清代桐城派作家讲究“因声求气”,就是说,欣赏古诗,必得高声朗读,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悟他的感情,再进而领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
我们从李白的《行路难》这篇课文来印证。
作者在这首诗中主要写自己的苦闷彷徨,但又有不甘心寂寞、勇往直前、起伏变化的情感。
与其说个人情感与内心的一波三折,不如说表现在辞气的变化上。
尤其体现在关键词句上,这必须通过朗诵,“因声求气”才能体现出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钩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沧海。
”前两句的节奏明快清新,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三四句语意一下子凝重低沉,“四顾”“塞”“满”以仄声表伤感(以仄声表伤感,以平声表激越,兴奋之情,这恐怕是中国诗神的韵律特征。
①)让人体味作者的抑郁愁苦之情。
五六句缓缓道来,“闲来”二字又轻又涩,舒缓的语气中似有千种忧愁,万般无奈。
我们从以上诗句的语气舒缓、急促的节奏变化中,感受到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的急剧变化。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由上面的语意舒缓的长句变为四字的短句,语气突然一紧。
节奏猛然加快,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两句字字响亮如钟,吐气如虹,有如空谷足音。
由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
让我们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著。
又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有精辟的分析: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
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章],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休止]。
“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明确起音],声势雄壮。
②诗的语言只有在以其“声气”引起说者的身心共振,作用于人们的内心感受,触发起一种朦胧的情绪时,才是感性的,才能建构艺术之美。
因此,反复朗读是学生体味诗境的必由之路。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二.诗要抓住意象,体味“景”与“情”的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景”与“情”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景中全是情,情的具体的形象是景,因而涌现一个崭新的意象。
元朝诗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写景,末句写情,全诗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的游子思乡之情。
作者不是孤立、刻板地写景,而是移情于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入了景色之中。
作者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的修饰成分“枯”、“老”、“昏”、“西”、“瘦”,都是后面所点的“断肠人”眼中的所见,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是“景语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寓了情在其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最常见景色,但在浓厚的伤秋的氛围中,既是眼前景,又似缥缈的家乡之景,同时又把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放于一个场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哀的气氛,这就是所谓的“景中含情”。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为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
鉴赏诗除了掌握诗的情景关系,还要把握诗歌意象的两个特点:(一).意象的整体性。
审美意象的产生是主体采取直觉方式审视对象,“它无须经过一个逻辑的分析演绎的过程,而是在对客体的外观的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地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和感情”。
③豁然贯通,没有中介,没有阶段,是整体性的一种妙悟。
由此可见,诗的意象不能从词意的逻辑联系来把握,只能从整体上感悟。
清初学者王夫之认为,“‘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词相比而事不相属,斯以为恶诗;‘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洵为合符,而犹以有意连合,见针线迹,这仅是意的连接”;④而“明镫曜闺中,清风凄已寒”,则词意相连,但在审美直觉中,自然连,合理合情,这样的审美意象,才直正得到天然之妙。
这样诗的意象,不是依靠词语的连接而成为整体,也不是依靠意的连接而成为整体,而是在瞬间的审美直觉中自然连接而成为整体。
因此,赏诗者为了把握诗歌意象的整体性,就不能依靠引用外来的道理言语,不能依靠逻辑的分析,也不能依靠词句的分析。
而必须通过反复涵泳,设身处地,把自己置于诗人当时的境遇,使自己充分体验审美“瞬间直觉”的“逻辑”,诗的意象就会活泼地涌现出来。
(二).诗意象的多义性。
诗的意象是从直接审美“瞬间的直觉”中产生的,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时空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诗的涵意具有宽泛性和某种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读者对诗理解的多义性。
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群,可以怨。
”尽矣。
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
“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得.....................。
(《姜斋诗话》...。
“诗无以达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卷一)诗歌审美意象具有的多义性,所以诗可以兴观群怨。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各以其情而自得”就是不同欣赏者,由于性格不同,引起的想象、联想和共鸣可以不同,在思想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也不同。
因此把握古诗的意象是教师古诗教学的重点。
三.诗要抓住想象,丰富诗的意蕴。
诗人要把握诗的精神实质,必须选取“所见之景”的要点,同时在创造诗歌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己融入在形象中,突出“所见之景”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为典型的形象了。
这样的形象就让欣赏者有丰富想象的余地。
要让欣赏者领悟诗的内涵,必须要“迁想妙得”⑤即透过诗的“所见之景,把自己的想象迁入诗景的内部去,在经过一番曲折的体悟之后,把握了诗的境的真正意蕴,这是为“妙得”。
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读了王维的诗集后,对黛玉谈体会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烟直”,“直”对烟的描绘过于简单,不是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
“日圆”,“日”本来就是圆的,无须再解释,这样写有累赘多余之感。
但当我们把书合上,想象一下,在黄沙无垠的背景之上,那远处独起的一缕炊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而“直”字,使得荒凉景象顿时变得得刚韧挺拔,苍劲有力。
在苍茫的沙漠仅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长河上是一轮红红的圆日,给人以奋起的热情。
“圆”有荒凉、单凋的背景中给人以温情的想象,真是妙不可言。
这种“妙”如严羽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以上这些话强调欣赏诗不应执着于应执着于言语来求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而是要充分运用想象,放飞自己心绪,体味诗中美的意蕴。
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感知景物的色彩、形式、意韵及作者的思想,并给读者留下无尽想象的空间。
审美想象特点是最充分地显示事物感性形式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具有理性。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审美想象“似乎无理”,实际上是“有理有性”。
四.品味诗的语言,挖掘诗的美妙之处。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理论,认为诗歌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感受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的反作用,诗歌的目的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通过“陌生化”(或称“反常化”)人的意识得到了升华,重新构造出对“现实”的普通感受。
⑥从读者的角度来赏诗,我们所讨论的重点是学生怎样通过语言本身所特有的形式(语言陌生化)来探知作品的情思,进而借助作品来了解作家。
如:杜甫“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叶燮对它作了精彩的分析;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无下“湿“字者。
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原诗》内篇)。
所谓”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就是视觉的挪移,就是“通感”。
⑦而这种“陌生化”的语言,背离了生活逻辑,是我们赏诗遇到的一个难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感悟的是准确合理的语言材料,而诗歌的语言性是习惯的“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