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2007-6-27 10:03:38点击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2767 更新时间:作者:廖奎芳(…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
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涵义。
1、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
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
真正的自我服务。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
我在朝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
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
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
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009-06-03 21:27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认真倾听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说。
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
课堂教学是进行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是很重要的。
①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感染他们。
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时,我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师生情感浓浓,学生学得非常开心。
认真倾听——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②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认真倾听。
数学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非常感兴趣,注意力集中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也培养了。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①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在竞争中培养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上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竞争,轮流当小老师,并大胆放手,让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对负责任的小老师加以表扬鼓励。
通过这样的活动,当小老师的同学由于有一种荣誉感,讲得非常认真,下面听的同学有一种新鲜感、好奇感,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他们都想当小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
②恰当地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我把班内的学生分为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每一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
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遇到困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助,并且在小组内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的活动,学生因此获得难时,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且能使学生注意力持久,认真倾听。
3.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我觉得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
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如发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就及时的给予表扬,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并且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本学期我班在数学上开展了“群星闪烁”的活动。
在课上赢得同学掌声两次得一星;作业两次得优得一星……这样,学生的好习惯在老师的激励和严格要求中得到了培养。
二、培养学生认真做的习惯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的基本功。
1.安排的作业要适度、适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过量的作业会造成学生疲劳、厌烦,即使做了,也马虎了事。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认为四年级学生每天只应安排十五分钟左右的课堂作业和半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都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要少而精,而且作业要求必须明确:①作业要干净;②作业要正确;③作业速度要快。
检查时还要适时给予表扬奖励,及时展示好的作业,这样做后,学生就不会对数学作业产生畏惧心理、厌烦心理,而且,作业时就不再马虎了事,而是认认真真。
2.教给作业方法,树立典型榜样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老师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都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要求。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认真做的方法,如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
学生只有认真细致,掌握方法,才能有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
3.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作业,自觉检查。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
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作业中,我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
学习习惯是长期实践中养成的。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而且要长久坚持下去,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为了使习惯牢固地建立起来,就需要时间,就像播种在田里的种子的生长需要时间一样,因而如果教育者急于牢固地建立起习惯和熟巧,他就可能反而使它们完全建立不起来。
李娜类别:习题探索| 添加到搜藏| 浏览(234) | 评论(0) 上一篇: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 下一篇:期末词语复习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likewhite 溪之5588 zjh498786140 dexinghe2008 阿狮炫网友评论:《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009-04-26 16:38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
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
”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心理还很清新“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