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仪分类:
石英弹簧重力仪
机械式重力仪 金属弹簧重力仪
按结构分
振弦重力仪(海上)
复 习
电子式重力仪
超导重力仪 (实验室)
激光重力仪
绝对重力测量仪 按测量原理分
相对重力测量仪
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及消除影响的措施
温度影响:选用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材料作为仪器的
弹性元件;附加自动温度补偿装置;采用电热恒温
复 减少误差的积累和提高重力测量精度,在测量之 习 前,要在工区内确定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称重力
基点。
重力基点网(gravity base points net) 指工 区内一系列基点所构成的控制网。各基点相对于 总基点的重力差值是用一台或几台重力仪通过特 定的基点连测准确测定的,其精度比一般测点高 2~3倍。
三、 野外观测基本要求
➢ 任何一次野外观测,都必须起始于基点而终止于基 点;
复 ➢ 要求两次基点观测之间的时间间隔内仪器零漂基本
习
为线性;
野外观测方法
➢ 单次观测
➢ 往返观测
➢ 三重小循环观测
第四节 重力资料的整理及图示
1. 观测数据整理步骤
➢ 根据仪器格值,将所有观测的仪器读数转换为有重力单 位的观测值;
S2
Drift-1
从两个闭合段分别计算, S1
Sj Si
即
Si(1)
S2 t2
S1 t1
(ti1
t1)
t1
S i( 2 )
S3 t3
S2 t2
(ti 2
t2 )
Si
Si(1)
Si(2)
2
Si Si S1(G) Si
ti1
t2
ti2
t3 t
S2
Total drift
S1
ti - drift
由于单次观测起始及终止于基点, 所以零漂值为
t1
ti
t t2
Si
相对基点的重力差值为
S2 t2
S1 t1
(ti
t1 )
Si Si S1(G) Si
S
(2) 各种观测方式的零漂校正
➢ 往返观测
S3 Drift-2
对于同一测点,其零漂
测点高于基点时 h hA hG 为正,反之为负。
当测区不是很大时,可以认为 0.814 sin 2 x(mGal ) 8.14 sin 2 x(g.u.)
式中 为总基点所在的纬度, x为测点与总基点的纬向
距离(单位为km)。
2. 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需要根据实际地形起伏,求出测点基准面以上质 量盈余及以下的质量亏损对测点的影响:
1.工作比例尺
复 ※ 工作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
习
比例尺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 比例尺愈大,单位面积内的测点数就愈多,对 重力异常的研究也就愈详细
※ 比例尺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
2. 重力基点网
重力基点(gravity base station):为了检 查重力仪的零点位移、确定合适的零点改正系数、
(2) 各种观测方式的零漂校正 ➢ 三重小循环观测
S
S22 S21 S12 S11
S1
S2
S1
S 21
S11
S12 t12
S11 t11
(t21
t11)
t11 t21
t12 t22
t
S2
S21
S 22 t22
S21 t21
(t12
t21) S12
➢ 按照观测的日期、时刻、以及测点的经纬度,计算固体 潮理论值,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正;
➢ 利用固体潮校正后的观测值,按观测方式的不同选择方 法,进行仪器零点漂移校正;
➢ 将零漂校正后的观测值归算到基点,得到测点重力值, 或归算到测区起算点,得到相对重力值;
S
(2) 各种观测方式的零漂校正 ➢ 单次观测
1. 正常场(纬度)校正
正常重力是纬度 的函数,当测点与基点纬度不同时正常场 的值是不同的。为消除正常重力因纬度不同而引起的重力 变化,实现纬度一致性而进行的校正称为正常场(纬度) 校正。
由于测点与基点的纬度均是已知的,可以计算出正常重力
值的变化量为: g g0 (A ) g0 (B )
复 习
气压影响:将弹性系统置于高真空的封闭容器;在
于平衡体相反方向加一个等体积矩的气压补偿器
电磁力影响:将整个弹性系统做消磁处理;
安置状态不一致影响:重力仪安装有调平系统
零点漂移影响:测量过程中进行零点校正
震动影响:仪器中设有锁制装置;改善仪器运输环
境
二、工作比例尺、测网及测量精度
3. 重力测网
重力测网(gravimetric network) 又称重力
普通网,是重力勘探野外观测中一系列测点所
复
构成的普通网。
习 重力测网的大小和形状由勘探任务及勘探对象
的大小和形状来决定。当勘探对象有一定走向
时,多采用矩形网,反之,多采用方格网。
网格的大小,在普查时以不漏掉有意义的地质 体为原则;在详查时以查明地质体产生的重力 异常的变化细节为原则。
S12
S1
S2 2
相对重力值≠重力异常
1.正常场(纬度)校正: 消除测点与基点间纬度差异而造成的重力变化; 2.地形校正: 消除测点附近地形起伏对重力观测结果数据的影响; 3.中间层校正: 消除测点基准面与基点基准面之间水平中间层的重力
影响; 4.高度校正: 消除测点相对于基点的高程差而造成的重力数值变化。
消除中间层影响的校正叫做中间层校正。
中间层校正(续)
中间层的存在使测点重力观测值增大,影响量为:
g中 2fh
因而中间层校正值为:
g中 2fh
取 h 单位为 m,密度单位为 g/cm3,则中间层校正值
为:
g中 0.0419h(mGal) 0.419h(g.u)
g f
( Z )d dd
3
然后从观测重力V 差(值中x)减2 去(,测y)点2 附(近的z地)2 形2起伏使重力
值比水平地形要小,因而校正值为正。
3. 中间层校正
经过地形校正后,各测点附近的地形起伏的影响消除了, 但各测点与基点的重力差值中仍然包含着通过测点的水准 面和通过总基点的水准面之间存在的一个水平物质层厚度 变化的影响,这一水平物质层通常称为中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