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中国新闻法

我看中国新闻法

我看中国新闻法
关键字词:历史、西方新闻法中国新闻相关的法律法规
新闻法就是国家制定的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则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这也是新闻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新闻法作为法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实施的法律规范,用以确定新闻机构的性质、任务和具体职责,明确新闻事业与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等。

新闻法为新闻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从法律上对新闻自由给予一定的制约,防止媒介滥用权力。

在现代,新闻法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行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或者除新闻法外,还制定有广播法、电视法、大众传播法等。

法国、意大利、瑞典、芬兰等一些国家,都有专门的新闻法。

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而是在宪法、刑法、保密法等法律中设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

美英日等国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过去的一些时间中,由于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新闻法对新闻自由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现在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国新闻立法产生了两种趋势:第一,缓和趋势,把事前检查制度、批准制、保证金制改为实行追惩制。

第二,新闻约束伦理化,逐渐重视新闻界本身的道德自律的作用。

这两种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新闻业和新闻思想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大的新闻自由空间,使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的新闻是比较自由的,西方的新闻法也是比较完善的,在西方,记者被贯以“无冕之王”的头衔,他们是社会监督和社会正义的守望者,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也正因为他们担当如此的重任,才应该受到法律更好地保护。

而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媒体是由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直接控制的,都属于官方媒体,并且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媒体能否实现它的监督职能存在很大的折扣。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对言论控制极严。

从秦代的“偶语弃市”、宋代的“谤讪弃市”,到清代的“文字狱”,制定了各种言禁、书禁和出版禁令。

到清末才开始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律,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已经有了一些新闻出版法: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的《大清报律》、1914年北洋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1925年北洋政府的《管理新闻营业条例》、1903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出版法》以及1940年《修正战时新闻检查标准》、1948年《军事新闻发布实施暂行办法》等。

但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一些新闻领域的法律条文,但始终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我国的新闻立法从80年代初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中期也呈现出了积极研讨和草拟法稿的活跃局面,在末期基本形成了框架,并且随着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呼之欲出,但酝酿多年,至今迟迟未能出台,其原因是“新闻自由”成为其中难点。

我们可以看到,在1949年以前,中共领导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曾高举新闻自由的旗帜,同执政的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作斗争,为民说话,深得民心。

但到了1949年以后,“新闻自由”变得敏感了,实在是让人费解。

也有人说,《新闻法》
一旦出台,也就意味着党和政府必须放弃对媒体的直接控制,对已经拥有了一项莫大的控制权的政党和政府来讲,谁又会将这种权利轻易地拱手相让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观点在某个程度上的正确性,但每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内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

在目前看来,阻碍我国新闻立法进程的矛盾有两个,第一就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再一个就是记者的采访权与监督自由的矛盾。

随着政治的开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一部完整的新闻法终会出现。

虽然我国现在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但随着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与新闻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出台,并在逐步完善。

这也是我国现在媒体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其中与新闻相关的重要的权利有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肖像权、姓名权、暗访和偷拍。

下面将对其进行一一介绍。

一名誉权
名誉权指的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

而新闻侵犯名誉权,就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行为。

新闻侵害名誉权包括三种形式:无中生有、凭空捏造、造谣中伤;采访时偏听偏信,未经核实,最终导致新闻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语言。

要确定是否属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要满足四个构成要件:第一,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如对他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

第二,指向了特定的受害人,例如,无论是对公民还是法人指名道姓、指向特定的新闻要素(绰号、称号、笔名等)。

第三,损害事实客观存在,其中包括名誉贬损、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

第四,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又分故意和过失。

二隐私权
隐私权指的是公民享有的不愿意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力。

隐私权的主体是公民,内容极其丰富,它的控制权包括收藏、放弃、利用,隐私权的边界是公共利益。

而新闻侵害隐私权就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使他人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在其中也有几种特殊情况:并不认为披露的是他人的隐私;被采访者讲述的所有情况都同意公布;出于善良的目的而侵害的。

它的侵权方式在我国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第一,公开揭露他人隐私,例如,报道与性有关的话题时而对当事人不避讳、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时披露足以辨认的资料、披露他人的婚姻恋爱家庭情况、通信内容或其它个人资料;第二,侵入他人的私生活区域,例如住宅、窃听电话和偷拆偷看他人信件、公共场所的私人场合、互联网还有骚扰。

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作品公开发表并且有侵权内容;指定特定受害人;损害事实已成,包括精神的和财产的。

在现在来说,隐私权是新闻立法中的重要注意内容。

三著作权
著作权又叫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科学或文学、艺术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

著作权具有排他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我国第一部关于著作权的法律始于清末沈家本的《大清著作权律》。

著作权的主体有作者、法人或其他组织(成为主体的条件是主持创作、体现其意志、承担责任)、继受著作权人、国家。

著作权的客体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且可以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利创作成果,
也就是作品,还有新闻作品之时事新闻。

而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是著作权的两个内容。

在此,著作权又有别于其他的权利,它还包括合理使用的情况,就是指对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人可以依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就可以基于正当目的使用他人作品。

这种情况包括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为介绍或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而适当引用他人作品、为报道时事新闻媒体不可避免的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媒体报道在公共集会上的讲话等等。

在著作权中,为了尽量减少著作权手续,并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文化成果的的需求,还有一种法定许可使用,就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使用作品,不过使用人必须向作者支付报酬。

著作权也是有关新闻法中特别重要的内容。

四肖像权
肖像权就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肖像所享有的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它包括制作权、使用权、维护权。

那么对于肖像权,它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第一,未经本人同意,拍摄和使用他人肖像;第二,歪曲使用;第三,与新闻宣传无关而使用他人肖像。

在责任承担中,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侵害肖像权更多的是担任民事责任。

肖像是自然人的专有权利,我们应尊重别人的肖像权。

五姓名权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更改自己名字的权利。

新闻侵害姓名权主要有三种方式:干涉、盗用、冒用。

那么新闻侵害姓名权的构成要件包含三个方面:它的行为目的、实行了具体的侵权行为、主观过错。

公民的姓名权不可侵犯。

我国虽然尚未出台成文的、完整的新闻法,但与新闻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正在不断的出现和完善,我们的新闻法律进程是在不断发展的,当然其中也包含一些矛盾和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消除的,逐渐解决矛盾,促进我国新闻法的进程,更好地实现新闻自由、保护新闻人,真正发挥新闻的作用,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是我们新一代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人们的奋斗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