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房屋征收过程的公共利益界定探讨

有关房屋征收过程的公共利益界定探讨

有关房屋征收过程的公共利益界定探讨【摘要】房屋征收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界定问题至关重要,它牵涉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一直都试图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所谓的公共利益进行详尽的明确之。

但房屋征收过程的公共利益的本质决定了其不确定性,本文将对公共利益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国内法律对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征收;公共利益;内涵;研究
从本质上来讲,公共利益并非原则方面的问题,而是属于政策的范畴,但就此问题至今实务界和理论界仍未达成一个共识。

因此,加强对房屋征收过程的公共利益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公共利益的概念与内涵
房屋征收过程中的公共利益,实际上就是政府房屋征收权利与公民财产自由权利之间的平衡,在相互权衡过程中对个人自由以最小限度的约束,从而实现了最大的社会效益。

简单地说,公共利益就是个人权利与征收权之间相互制衡之后的所得。

对于价值而言,它作为一种主观的意识难以脱离特定的现实背景,这也意味着相同的价值内涵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发生的变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由此可见,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更多是价值符号载体,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也不相同。

若想在当前的法律制度背景下构建一个所谓公共利益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法律制度自身的特殊性。

根据当前
法治理念之要求,优秀的法律制度必须可以给社会提供可预测的行为准则,即完全客观的法律条文才是立法者的最终追求目标。

通常情况下,在逻辑推理实践中加入了某种主观的意志后,推导出来的所谓结论必然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在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下,总是会利用一些当时认识条件下先验性的主观臆断,对论证缺失的东西进行缝合,从而让自己所作出的结论看上去能够使人信服。

事实上,对于难以达成共识的各方而言,他们真正争论的焦点问题并非公共利益概念本身是否存在,而是怎样对其进行界定才更准确、更全面。

从实践来看,在没有全面理解和诠释什么是公共利益的时候,社会大众却已经基本认可了公共利益是存在的,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将其应用到了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层面上,从而填补该问题理性认知上空白。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笔者大胆地认为公共利益自身的优越存在也许就是带有先验性的一种假设,在界定公共利益概念和内涵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不可实现圆满的概念范围内论证这一概念的存在正义性与公正性。

2、法律范畴的公共利益界定
基于公共利益自身的复杂性与概念内涵的难确定性,笔者则认为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并非某一个、几个标准就可以予以明确的,只有在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标准的基础上,才能给出客观的界定。

因此,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形式对公共利益的标准进行规范。

第一,设立法定性标准。

这主要是指公共利益必须通过法律来
确定,只有在法定的条件下,才能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

法定标准已经为公共利益限定了最大的范围,只有法律明确规定公共利益,才能对公民的房屋进行征收;相反,任何冠公共利益需要之旗号的行为,都是非法的,都是对公民合法权益和财产的任意剥夺。

第二,公众受益性。

对于何为公众受益性而言,法律规定公共利益一定是可以让不确定的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到的益处。

在确定某项利益是否公共利益时,应当先框定一个地域范围,然后在此范围中若能够使大多数人从中受益,则可以界定为公共利益。

比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修建一条道路而要求对具有个人产权的房屋实施征收,这一道路建设对位于该城市的多数居民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其应当属于公共利益需要之范畴。

第三,用途效果。

对于用途效果这一标准而言,其主要是指公共利益一定要能够最终促进全社会共同成员享受到社会福利的益处。

社会福利应当作广义的理解,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同时还有精神上的社会福利内容。

第四,可持续发展。

这一标准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而且还要不阻碍和限制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权利。

基于此,在判断某件事项目是否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时,不仅要看该项目是否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还要对其是否影响后代人的利用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可能会对后代人造成负面的影响,则即便该项目能够为当代人带来利益,也不能将其纳入公共利益之范畴。

3、客观问题与应对策略
(1)客观问题
首先,政府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公共利益应对是与人民利益具有密切的关系,政府应当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当政府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时,这种定位一定出现了偏差。

比如公务人员福利与地方财政相挂钩等问题的存在,或者以房屋征收来实现政府利益或者官员利益的时候,政府的角色也就发生了变化。

其次,公共利益出现了错位现象。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将公共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完全隔离开来,甚至相互对立。

虽然房屋征收过程中确实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但是为实现征收之目标,假借维护公共利益之名,完成所谓的征收任务。

由此,公共利益成为一个由头,实际上它已经出现了错位。

(2)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实施细则的制定,使具体操作方式和方法细化。

征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假借新条例之名,或打着完善征收程序之旗号,行侵害群众权益之事。

虽然法律明确界定了公共利益标准,但很难真正的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施细则和方法,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为此,笔者建议在征收过程中,应当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以听证会或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以保证被征收者的知情权、申辩权以及听证权和参与权。

第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政府靠土地供养财政的模式。

据调查显示,从城市至县城、乡镇,通过土地出让金形式实施的房地产
开发似乎已经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

土地出让金不断刷新纪录,房价日益升高,虽然减少了地方财政压力,但同时也因此而引发的众多的社会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和征收不公等问题,造成很大社会现象的发生,大量土地流入官商手中,广大群众深受其害。

因此,笔者建议土地财政管理模式一定要实现科学的转型,以有效减少地方对土地的过分依赖。

通过重新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资产经营管理角色进行定位,真正地实现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结语:法定性、公众受益性、用途效果以及可续发展等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法定性是前提,只有在法定条件下的活动才可能是为公共利益之需要。

基于此,在房屋征收时的公共利益界定过程中,只有同时符合以上几个标准的房屋征收行为才具有合法有效性,才是公共利益的内涵体现,才是公共利益的范畴。

参考文献:
[1]王秋隆赵霖.论房屋征收中公共利益的界定[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谭小牛李钢.城市房屋征收中公共利益界定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08).
[3]徐川淇王荷柳叶延.论我国公共利益的界定——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为视点[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03).
[4]曹翔.评析房屋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