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单元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中深层意蕴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一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代表性美术作品的介绍和解析,力求力求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需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它们大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内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
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的视觉形象,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还会蕴含某种内在的情感和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创作是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与描述作品借助特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所创造的生动形象的具体特征,从而体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内在生气和生命活力。
然后,再联系其历史背景,来分析、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情感。
◆教学建议
欣赏作品时可以选择题材类型相近而意蕴不同,或形式风格不同但意蕴相近的中外名作,以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和鉴别。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表述个人观点和看法,以启发学生探究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动机。
根据需要,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欣赏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个别学习、分组学习、课堂讨论等可以互相结合;如有条件,也可以到博物馆、美术馆、雕塑园进行现场教学。
教师鼓励学生用美术语言描述欣赏作品。
常用的美术欣赏表达语汇:
1、描叙——形状、质感、空间、形体……
1、分析——节奏、均衡、动势、对比……
2、解释——内容、题材、感觉、象征意义……
3、判断——视觉传达、观念、风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
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1、对作品造型的直观描述。
2、对作品形式特点的分析。
3、对作品内容意义的解释。
4、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2.能否以自己的感受、理解,比较确切地把握和表述不同美术作品的特殊意蕴。
3.能否很好地和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并敢于进行判断与评述。
课后小结:
第2课弘扬真善美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艺术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交流等社会功能。
各种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与审美能力。
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教学思路]
欣赏作品时可以展示一些会引起学生不同审美反应的作品,通过讨论,说明感性知觉要和理性认知结合起来,在美术欣赏中要进行分析与研究,才能有比较深刻体验和比较准确的评价。
让学生先从对作品的直观感受谈起,其次,通过老师或学生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为学生的理性分析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再提升到对作品意蕴的探究和领悟上。
◆教学建议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些与欣赏者个体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在适当的活动阶段和学生探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人生价值、道德伦理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含义,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能较好地理握好教学要求的层次与重难点,以引导学牛欣常活动的逐步深入与发展。
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它的创造性价值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每件美术作品,找出每件作品中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部分,并能对其做出深刻分析,才能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用学过的美术语言表述对作品的分析。
2.能否在感受和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并敢于进行判断与评述。
4.能否举一例美术作品说明艺术家是如何借助艺术形象来表达真善美的主题的。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