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二、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1、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1)验证中药疗效 如:清热药—降低发热动物体温。
补益药—增强机体免疫力。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浓、粘、凝、滞;
纠正心、脑血管病理状态; 改善微循环障碍。
(2)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环节
中药抗肿瘤
干扰致癌物代谢:人参抑制多环芳香烃进 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从而减低或消除其致癌 作用;
(2)中药药理学承担的工作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影响癌细胞膜信号转导 靛玉红分子可作 用于慢性粒细胞病人癌细胞表面具有受体功能 的糖蛋白或糖脂,减少膜负电荷,从而改变膜 对氨基酸、糖、核苷、无机盐的通透性,使癌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
中药抗肿瘤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地黄多糖可提高免疫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NK细胞活力,相对 提高荷瘤小鼠IL-2分泌能力,及CTL细胞活力, 从而发挥免疫抑瘤效应。
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抗休克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益智——增强学习记忆、缩短神经反射潜伏期、延缓衰老
人参 现代研究结果 主要成分:人参皂苷、挥发油、有机酸、多糖、
多肽…….等 药理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
调节血压、抗休克、促进内分泌、 增强免疫、抗凝血、促进造血、 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 降血脂、抗肿瘤、增强抗应激能力 增强记忆、调节中枢神经、抗衰老
人参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抑制癌基因表达:丹参酮可明显降低人宫 颈癌细胞株ME180中的癌基因C-myc、Ha-ras 的表达。
干扰癌细胞核酸代谢:黄连、黄柏中的小 檗碱可插入癌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使其不能 正常地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中药抗肿瘤
抑制癌细胞的代谢 大青叶中靛玉红可诱 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脂质分解,使胆 固醇/磷脂比值增大,降低膜脂质流动性使膜 蛋白恢复正常;促进膜酶活性、载体的运转以 及各种受体的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1997年底通过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行动计划》。此后,国家科技部、计委、经贸部、 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然基金委分别 出台了相关措施。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第 二批、第三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2年起列重大项目资助
低过早、过量的T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免疫衰老。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 川芎嗪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肺癌、 肝癌细胞的表达,抑制VEGF受体与其配体的 结合,从而肿瘤血管的新生,起到阻止肿瘤细 胞的生长与转移的作用。
(3)分析中药药效物质
单味药成分分析 青蒿抗虐疾——青蒿素及衍生物蒿甲醚 五味子保肝——五味子素、联苯双酯 延胡索止痛——延胡索乙素(生物碱) 麻黄平喘——麻黄碱
2、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治则、 治法、脏腑、气血等)
例1:异病同治法 活血化瘀法可以治疗肿瘤、关节炎、子 宫内膜异位证、动脉粥样硬化(瘢块)、 糖尿病(视网膜增生)、肾小球肾病……
例2:中医基础理论 肾阳虚 中医肾 主管生长发育、生殖、温养脏腑、
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 肾阳虚 发育迟缓、早衰、生理功能低下、
中草药 1995V26N10 546-549
资 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9100139)
摘 要: 采用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四谱(UV、IR、 MS和NMR)法、2维和3维HPLC法, 发现经不同途 径给药后,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特征与 “证”、临床疗效、中药配伍、制剂与给药时 间有明显关系。从定量构效关系、药动学一药 效学结合模型、代谢产物动力学、生物活性物 质、中医辩证施治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
怕冷、水肿、虚喘。 温肾壮阳中药 淫羊藿、制首乌、鹿茸、
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 温肾壮阳方剂 右归丸、首乌延寿丹等 温肾壮阳中药方剂能改变上述肾阳虚症状。
温肾壮阳方药机理: 对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具有以下作用
(1)改善下丘脑—垂体—各靶腺轴功能 (2)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
(对NET网络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 调节,调控中心在下丘脑。作用于下丘脑的分 子水平——CRFmRNA的表达) (3)可能选择性地下调“死亡因子”FASL,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