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一、引言
电力系统已经诞生一百多年了,尽管其电压等级与规模与当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但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是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要内容。
作为能源供应的重要环节,电网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发展模式也因此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和欧盟等国从应对新世纪能源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相继提出发展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1]。
一般来言,智能电网是指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把发、输、配、用各个环节互联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型网络;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2]。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完成“坚强智能电网”,在此期间可能要涉及数万亿的投资。
如此巨大规模的建设投资,一方面可以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成之后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深远[3]。
但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于项目启动、计划制定、具体实施到项目收尾的各个阶
段。
它们可能造成对项目目标产生冲击,导致项目成本增加,时间延长,计划和实施失控,甚至项目中止的后果,加之发展智能电网的技术含量高,工程项目需求多变,技术更新和项目环境变化快速等情况,做好项目风险管理对于项目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这些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正成为电网企业在实施“智能电网战略”中最为核心的基础内容。
因此,对于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进行风险分析、防范与评价能够使得电网企业“智能电网战略”实施的各项决策科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从而能够减少决策风险,为“智能电网战略”顺利实施和可靠实现提供坚实的风险防范基础。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可以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这意味着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费用支出,从而增加了收入。
对水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进行风险防范和评估,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合理地配置社会、经济和管理资源。
因此它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程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利于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上个世纪初即开始研究风险管理,当时英、美、德等国已注意到企业中存在的风险,致力于分析企业风险、探讨如何维持财务稳健、维护企业运营及有效利用资源的研究[5]。
最早的风
险管理系统性研究开始于一战以后的德国。
马歇尔(1921)在《企业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书中提出风险负担管理(administration of risk-bearing)的观点[6]。
随着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项目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风险管理正式列入了项目管理的行列,构成了项目风险管理[7][8][9]。
梅尔和赫奇斯(1974)在《风险管理:概念和应用》(risk management:concept and applications)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它包括2个方面:一是生存、效益和发展;二是摆脱困境和履行社会责任[10]。
巴格利尼(1976)在《国际企业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指出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保持企业财务稳定性的同时,尽量减少因各种风险的损害所支出的总费用[11]。
随后,随着风险管理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rims)和美国风险与保险协会(aris)等风险管理组织成立为标志,风险管理研究和应用开始进入空前发展的阶段。
基于项目的管理模式日益在各行业领域崭露头角,带动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组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12],各种工具方法如情景分析法、统计分析技术、决策树法、蒙特卡罗仿真法随即引入[13][14],对后来者研究大有益处。
1983年,rims (risk & insurance management society)年会讨论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标志着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6年,欧洲十一国共同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同年10月,
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运动。
1985年rerry和hayes基于建设项目的主要风险源分析了风险因素[15]。
cooper和chapmen在1987年按照风险的特性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
1996年wirbaetal将tahetal和cooper与chapman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按照 hrbs (hierarchicalrisk breakdown structure)方法对风险进行分类[16]。
1999年tah和carr 在hrbs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用于风险的定性分析[17]。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财务型风险评价方法向综合型风险评价方法的转变。
但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起步较晚,还未能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适合的风险评价体现,有效科学的发觉和评价风险。
因此,将风险识别、评价与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特点相互整合,构建一套适合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项目风险风险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13-14.
[2]何学民.“智能电网”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思路[j].电器工业,2009,07:12-15.
[3]连旭磊.智能电网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
大学,2011.
[4]王坤.智能电网项目建设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刘谊,男,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任亚琴,女,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