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寒假训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1、B 【解析】A项依据材料一,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基础科学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这是言之有据的;而各学科之间“有着严格的学科界限”,则理解分析有误。
根据材料一“边缘学科有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相关表述,各学科之间其实是有交叉融合的。
C项根据材料二出处的文章标题——《“双一流”高校,耕好基础研究“责任田”》,以及材料三“大学和科研院所贡献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应用形成技术”等相关内容,得出“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贡献科学知识的重任”的理解与分析是恰当的,但材料三提到“目前不少大型企业和工研院的基础研究源自攻克技术瓶颈和‘翻译’技术经验的任务,是对技术环节发起需求的科学响应,也是对‘务实’和'求真’的兼顾”,据此可知,一些企业也是有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故说企业“无需关注于基础科学研究”理解分析有误。
D项依据材料三“由于科学求真并不必然考虑'有用性’”,“并不必然考虑”并不等同于“排斥”,同时,即使一些科学发现可能只是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但也只是“不会在短期内看到实用的方向”,而非“而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为,从长远来说,或许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2、B【解析】材料三第三段末句依据材料二“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与应用科研解决从‘1到∞’的问题不同,基础科学研究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即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可知,整个科技创新链条由应用科研和基础科学研究组成,而不能把科技创新片面理解为“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
虽然材料三有“企业对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就是创新”的表述,但要注意“很多人习惯于将‘科学一技术关系’想象为如此的线性模式”,“习惯于”这只是一般人的理解,同时后文提到“但这种兼顾却在传统三分法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因为这往往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宄与试验开发之间的有机联动。
”,这些表述均表明在作者看来,科技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商业行为”。
3、D【解析】D选项的内容体现的是科学原理应用于技术开发,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而非证明“科学应归功于生产(技术需求)”。
4、①材料一明确了基础科学的概念与范畴(1分);②材料二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发展的意义作用(1分);③材料三在材料二的基础上,论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重要差别和联系,提出了技术科学研究是处理当前我国“科学一技术关系”的有效途径(1分)。
④这三则材料紧扣“基础科学研究”这一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顺序来论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5、①理论依据:恩格斯、钱学森等人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认识。
他们的认识都表达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响应技术进步的需求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所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是发展趋势。
(3分)②实践依据:新中国70年来,尤其是“十二年科学规划”“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成功,证明了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是符合国情的;我国力学、数学、通信等学科的传统优势即由此而来;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之间也可以建立互动。
(3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斟酌给分。
(二)1.D【解析】A项,信息相关。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伦理批评在英美有一条历史的线索,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要承认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材料二最后一段"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表述可知,文学伦理学并不是完全由中国学者提出的。
所以A项表述不正确。
B项,强加因果。
在最近十多年,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成为热点的原因,文中并未提及。
中国缺少独属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不能成为文学伦理学成为热门的直接理由。
因此该项表述错误。
C项,材料一可以筛选出相关信息。
文学伦理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价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伦理的产物,甚至把文学的起源、构成、发展都与伦理联系起来",可见并非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能成为文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伦理作品"才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
该项表述错误。
D项,表述正确。
材料一中邹建军教授先肯定文学伦理学的开创性价值和意义,介绍其方法论特点,指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研究和实践能够得到更大发展的期望。
2.B 【解析】A项,信息相关。
从材料一的第二部分""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以及第三部分"承认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可知 A项是正确的。
B项,有关信息在材料一的第二部分。
虽然"如果把审美与伦理对立起来,则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但是"伦理总是与人相关,伦理意识与伦理观念正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所在,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还在于人"。
"还在于人"的意思是,伦理与人紧密相关和具有审美过程,同属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所以B项的表述"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是文学伦理学最核心的特点"有误。
C项,材料二认为"所有这些思潮几乎都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也没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所以"与其说它们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同时""它(文学伦理学)从一开始就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点不同于作为思潮存在的美国伦理批评"。
由此可知,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拥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是批评理论成立的先决条件。
故该选项表述正确。
D项,材料二中对新西学东渐的利弊分析以及对中国学者创建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肯定,都能支撑该选项的表述。
3.A 【解析】A项,"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创立完整理论体系"是材料二中提及的,是文学伦理学和西方思潮的区别所在。
这一内容在材料一中并无提及,所以该选项不属于邹建军教授认可的做法。
B项,材料一中,邹建军教授建议文学伦理学批评应当"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伦理作品才可以使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塑造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延宕、犹豫的性格特征,其鲜明的性格与特殊的伦理身份及其所产生的严重伦理困境密不可分,是非常经典的伦理作品,故B项正确。
C项,邹建军教授建议"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
对曹雪芹童年经历与《红楼梦》创作关系的研究显然属于文学伦理学范畴,所以C项正确。
D项,邹建军教授认为,"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因而结合多种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是可取的做法,故 D项正确。
4.范例一∶文学伦理学是一种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开创性文学批评方法(1分),借鉴了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1分),建构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1 分),具有研究伦理文学作品、关注美学、注重于人的特点(1 分)。
范例二∶文学伦理学是一种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1分),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发展起来的(1分),建构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1分),以伦理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具有文学审美过程,与人紧密相关的开创性文学批评方法(1分)。
【解析】本题要回答出文学伦理学的如下特质∶①文学伦理学有别于西方伦理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中国道德批评基础上创建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②文学伦理学有别于批评思潮∶"所有这些思潮几乎都没有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也没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论";③文学伦理学具有开创性∶"这是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且在许多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相比具有三大不同之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总是与人相关…核心还在于人"。
5.①介绍文学伦理学提出的时代背景∶西方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文论失语,中国学者自主提出文学伦理学并大力发展(或∶介绍文学伦理学的开创性价值)。
②介绍文学伦理学区别于其他批评方法的三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承认文学伦理学的局限和借鉴。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材料一是以"文学伦理学的初认识一文学伦理学的鲜明特点和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思路来行文布局的。
考生可以根据记者和受访人的问答提取出主要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答案1.D 解析:D.“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并非意在咏叹老岩羊的顽强,“不老”的是岁月、是天地,不是指老岩羊的精神。
2.A 解析:A.小说对内心的描写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进而“有助于直接表达感情”的分析有误。
3.①岩羊的“纹丝不动”是引发“他”步步靠近的缘由,读者可从“他”步步靠近寻得答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②这条主线推动了“他”情感的变化:好奇、疑虑、惊讶、同情、沉重、释然;③“纹丝不动”原因的揭示令人感慨,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④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
(每点1分)4.①“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体现了“他”对老岩羊的充分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②从文中“心疼”“不忍心”“祈祷”“将老岩羊头面朝东方”等细节可知,“他”对老岩羊这种垂垂老矣、艰难等死的状态心生悲悯之情;③从后面“彻悟”可知,从老岩羊的垂老艰难活着,到肉体回归自然.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个过程,最终会走向尽头,但即使走向尽头也要有尊严,从而深化了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
(每点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二)答案1.D【解析】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是因为他做贼心虚。
2.C【解析】C项对“欧·亨利”式的结尾特征分析有错。
3.【参考答案】(4分)心存戒备,乐善好施,自以为是,善于反省【解析】年轻人“深情坦然”他便有所警觉,而认为是自己误解年轻人后,又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