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活到老学到老作文素材_学到老活到老

整理活到老学到老作文素材_学到老活到老

活到老JUNE 2021学到老作文素材整理人尼克知识改变命运学到老,活到老人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与经历中成长。

“学到老,活到老”,这是我们坚持不变的追求。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我们的心灵才能得到洗涤,思想才能得到升华。

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就看你能不能换一种心态来感受,如果你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会去珍惜;如果你有收获和进步,就能感受到愉悦和欣慰;如果你能把它看作是一种少有的生活,你就能用心去感受,有享受生活的情趣。

如果你拥有阳光的心态,你就能享受到生活中的阳光,感受到阳光般的幸福。

祝大家心情愉快,学有所获,分享幸福。

2015年3月17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此次研修活动,我收获颇丰,下面我总结一下此次初中数学研修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主动才能得到收获专题工作室给我们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

唯有主动才能抢占先机,唯有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研修成果。

这种主动包括主动学习课程文本资料,主动参与在线研讨,主动学习、收集、整理平台上每日发表上传的好资料,同时主动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主动接受专家的引领,主动与同行交流等等。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

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

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在研修中这种交流就包括很多种,比如你读文本资料,从文本资料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你将写出的文章发表出去,别人读你的文章而与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获;又比如我们给别人评论,会吸引来作者或其他学员回复,然后再回复下去,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及时的交流;甚至我们还可能由此而结交些许好友,大家相约着面对面交流。

总之,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修之路是鼓励之路,温情之路在此次研修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用文字都给了我诚挚的鼓励,非常感谢他们!我们在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的同时,情感也时时受到关爱暖流的滋润。

只可惜这次研修时间太短了,感觉匆匆忙忙的,要不然我想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多的朋友。

总之,我深感日后,我一定要倍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为支援大西北五十四周年而作报告人: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退休教师周昌祥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党支部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联合推荐前言我1937年出生于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先后执教于陕西省富平中学、西安市第十八中学、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1997年光荣退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上海黄浦江边长大的我,在黄土地上留下厚重的脚印,模范地实践了入党的誓言,在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作了一点贡献,多次被评为市、区、校级先进教师和优秀党员。

1992年当选为西安市政协委员,1993年有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的称号,1997年担任西安市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报告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创新篇》因工作需要,整整17年教过许多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政治、体育等),就是地理只教过一学期。

同时还做过许多行政工作(如:上山下乡安置工作、校办工厂管理工作、教导处干事工作)。

本人外号称为“万金油老师”。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才正式教地理。

形势逼人,迎头赶上。

先介绍本人“三勤”经验。

一、“眼勤”:每天晚上在家自学1至2小时专业书和教材。

(注:二、“手勤”:每天晚上在家花1至2小时整理专业资料。

恢复高考第二年,即1978年本人主动与全国百所著名中学和教研机构建立“中学地理资源通讯网络”。

多年来,整理资料数百万字,对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同行们称:“周老师是建立全国中学地理资料通讯网络第一人。

”三、“脑勤”:每天深夜入睡前思考一小时左右,重点思考创新教学方法。

多年来,本人研究教学方法共发表教学论文、文章近5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

按水平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国内独创、最早、领先项目:“综合备课法创试”(1996年第11期陕师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我的教学特色——四化”(1992年第三期重庆师院《地理教育》发表);“知识结构图在学习中国分区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987年第二期陕师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初中地理教材中几个难点的突破”(1985年华东师大《地理教学》发表);“怎样正确判断气候类型”(1984年第二期《北方地理教学》发表);“我是怎样教全国铁路这一课的?”(1982年第六期陕师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如何掌握铁路分布的知识”(1990年第三期陕师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中学地理中的计算问题”(1983年第三期重庆师院《地理教育》发表);“地理计算能一题多解吗?”(1983年8月16日《西安科技报》发表);“风压定律——高压区判定五步法”,“经纬度判定——四步“两极图方向判定三步法”法”,“指向标不正方向判定三步法”,等八个项目。

第二类:国际独创、最早项目。

1、“区时计算数轴法”(古今中外区时计算都用公式法,此法计算麻烦,容易出错。

本人发明此法,直观、有效、一教就会,一做就对;同时一法多用,能同时解决区时、地方时、北京时、世界时的计算;此法还能解决一题双解问题)。

2、“学科联系法”。

如区时计算——代数数轴法;黄赤交角与五带关系——几何三角法;气旋与反气旋——物理电磁场转化左右手守则;岩溶地形——无机化学可逆反应方程。

(本人教过多门课程得到启示和收获)3、“区域地理结构法”。

受毛主席矛盾论启示,创造了中国分区地理结构法,成功解决教学中大难题,所著论文在陕师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获得全国同行们一致好评。

本人带着自己的学生在西安市第30中进行一次公开课,一节课讲了四个区,引起到会者极大兴趣,也有极少数听课者怀疑,是否提前预演?就是这个班1986年高考地理平均分高达86分,遥遥领先。

西安市教科所鲁老师在一次市上大会报告说:周老师的“区域地理结构法”比美国地理学家研究成果早两年,值得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学习。

本人还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专业书刊。

如《中学地理知识题解》(1985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全国最早一本地理基础知识参考书。

《高考研究与学程测评》(1977年——1993年,17年高考总结),受市教科所委托,1993年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送全国各大城市市教研单位交流,是全国最早高考总结参考书。

本人还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地理参考》出一期“一九八四年全国部分省市、地方高考地理预选题。

模拟题解答汇辑”(1985年元月出版)是全国同类杂志中最早一本高考复习参考书。

《地理教学研究论集》1996年12月三秦出版社出版。

本人教研经验还在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为西安市、陕西省、全国中学地理教师代表进行专题报告。

特别是陕西师大举行“1993年全国高考命题趋势分析报告会”上,本人做“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应考地理的”报告,重点是讲教学方法,报告时间长达四个小时,深受与会者欢迎。

在会后座谈会上,江苏省地理教研员深情地说:“我每年都带许多优秀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著名地理专家作地理教研报告,象周老师一个人能创造出这么多的好教学方法,在全国实属罕见,值得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学习”。

另有一位四川省地理教师讲:“我害怕讲中国分区地理,八大区讲八个月,内容项目大致相同,都是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矿产、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

教师讲得难受,学生听得打盹。

周老师巧妙用结构教学法顺利解决教学中一个难题,今天收获真大啊!胜读四年书。

”更多老师问我“你有什么经验,创造出这么多的好方法?”我说:“思考、思考、再思考,创新、创新、再创新,坚持、坚持、再坚持。

”1989年1月2日《中学地理报》教师论坛专栏,整版篇幅介绍本人先进教学事迹,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勤奋出成果,创新出成绩。

我所带的班级地理高考成绩,多次名列陕西省前列。

1985年电厂中学地理高考成绩总平分为81分(省平均分为47分,市上许多名校59分、49分,区上某校33分)。

1987年市十八中学地理高考成绩总平分为86分,遥遥领先。

1988年市五十五中学理转文补习生马英同学,地理无基础,高考成绩97分,是陕西省地理女状元。

(注:所任学校都是普通中学,学生大多是工农子弟,基础都较差。

1997年光荣退休,人虽退休,但思想没退休。

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继续研究三大课题:高考规律、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经过十多年努力奋斗,又结出累累硕果。

主要创新成果如下:一类是国内独创,最早项目:(一)“高考地理时空规律总结”(说明:时间长达13年,空间20多省市,高考试卷40多份)分五个项目(教材比例,基础知识,图表比例,综合题特色,热点知识)进行总结对比探索新高考五大规律。

(二)“教学环节五环图”:受奥运会五环旗启示,创立了教学环节五环图:教学练考辅,是教学过程五个组成部分,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人经验:本人视高考为打仗。

第一学期闪电战。

老师讲重点,难点,规律,总结和方法。

老师教会学生会学习。

坚持精讲多练。

少林功夫是练出来的,高考成绩是练出来的。

2011年文科状元范孟辰,坚持每天练一套数学题,结果数学高考满分。

第二学期百日大战,以考辅为主,考28次,高考成绩是考出来的。

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体辅导。

最后阶段人人参与以高考常考点,预编高考模拟题,以选择题为主,比赛交流,形成复课高潮,学生苏XX,每次夺冠,平时高考题训练要三年早知道。

从高一开始接触高考题,基本做到堂堂有高考题(或模拟题,预考题)与教材同步进行(自己花多年时间编成同步高考题辅导材料数百万字)经过三年严格训练,全体考生适应高考能力大大增强。

从教训中积累经验,教训是成功之母,高考高分随手可得,几乎我教的考生都提前交卷(我要求检查3遍,考生告诉我检查了8-10遍。

虽然题很难,但都讲过、练过、考过),成绩优秀。

(三)“基础知识方法总结”:系统总结出27种有效方法,全是本人独创。

(四)“高考规律研究——地理高考复课备考系统工程纲要”:多角度全方位战略备考,在市区部分学校作报告。

特别是2011年5月5日,为灞桥区高中地理老师作报告(在东城一中,当时该校高三,高二文科300多人全部参加)获得很大成功,当年区文综总平分比省文综平分高出8.65分,增加幅度高达9.25分。

另有2012年区文科前十名,东城一中独占了9名,影响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