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二节 药物对胃肠道毒性作用及其机理
一、上消化道(口、咽和食管) 直接接触未经溶解或代谢的药物.
1.作用因素: 引起口、咽和食管直接 刺激的常见药物或有毒物,如酸、碱、 甲醛、烃类物、酚类等。
液体药物比固体药物对食管造 成的损伤更广泛,因为吞咽动 作能将液体较快地输送到上消 化道的更深部分。由于供血有 限食管损伤后愈合较慢。
二、胃—药物急性胃中毒的症状
1.唾液分泌过多、恶心、腹部肌肉紧缩等表现(呕吐 之前);
2.呕吐(呕吐中心),呕吐物的性状能为确定中毒的 性质提供线索;
绿色;亮绿色或黄色;
*亮红色或黑色;异

• (1)其绿色呕吐物显示含有从小肠反流的胆汁。
• (2)亮绿色或黄色呕吐物提示含有经过消化的药 或其客观存在毒物。
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药)
• 可逆性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水 解,从而提高体内受体部位的乙酰胆碱浓度, 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作用,呈现出全部胆碱 能神经兴奋的效应。
• 乙酰胆碱是迷走神经抑制纤维的神经递质,可 以抑制胃泌素的分泌从而使胃酸分泌减少。并 促进小、大肠,尤其是结肠的蠕动,从而防止肠 道弛缓、促进肠内容物向下推进,引起腹泻。
6. 对大肠正常菌群的影响 1. 抗生素能影响细菌合成必需维生素如维生素K 2. 抗生素能引起菌群失调
*肠道细菌与药物代谢
• 口服药物和参与肠肝循环的药物(包括静注、肌 注或皮下注射的药物),在体内不可避免的要与 肠道细菌接触。
• 肠道细菌可以产生各种代谢酶,主要有水解酶, 氧化还原酶,裂解酶和转移酶等。
• 药物在肝脏中结合葡糖苷酸后,随胆汁分泌至肠 道。被细菌水解为母体化合物而重吸收,如此形 成的肝肠循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但同时也可能 诱导代谢酶的活性。
• 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 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保泰松
•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 • 一种诱发溃疡的药物和强的胃刺激药,在一组应
用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1967 例中,120例为胃肠道出血,其中32例死亡。 • 此外,经常报道有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烧心、 腹痛、腹泻及腹部不适等。也可见口干、口腔溃 疡和口炎。
4. 分泌粘液和碳酸氢盐以保护胃粘膜免受酶和胃酸的损伤; 5. 储存、分泌5—羟色胺、组胺和促胃酸激素。
胃粘膜
• 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即只 需三天,就可再生出一个新胃。胃液能在几小时 内把胃的组织溶化掉,因此只靠产生新细胞来不 及完全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 胃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上皮细胞,与胃液直接接 触,使带有腐蚀性的胃液不能渗入到胃的内壁。 我们知道,如果胃内产生过多的酸液,就会导致 胃溃疡。由于胃粘膜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所以 可免遭或只受到轻度的酸液侵蚀。
三、*(三)肠道毒性作用损伤的机理-1
1. 坏死
a. 毒物直接损伤 b. 干扰细胞的代谢途径 c. 缺血,如砷
2. 抑制有丝分裂,影响肠道上皮的更新 3. 分泌紊乱
a. 神经刺激:拟副交感神经类药物 副交感神经阻滞剂 b. 渗透性泻药: 硫酸镁溶液,甘露醇(可做导泻剂) c. 刺激内源性化学物导致腹泻: 前列腺素;组胺 d.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如霍乱毒素
三、(一)小肠
• 小肠粘膜面上分布有许 多环状褶壁,并拥有大 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具 有与药物接触的广大面 积。
• 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 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 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 吸收机理主要通过简单 扩散,与药物电离度有 关。
三、(二)大肠
• 大肠粘膜上有皱纹但没 有绒毛,有效吸收表面 积比小肠少得多。
• 另一方面,药物通过结 肠的速度较慢。并且结 肠中分泌液量小,因而 药物释放后可得较高的 浓度梯度,有利于药物 的吸收。
• 功能:分泌,蠕动。
*毒物或药物引起腹泻的发病机理
• 强烈或持久的蠕动和分泌活动破坏了机体对内 环境稳定的控制作用,导致腹泻,脱水或酸、 碱中毒。
• 毒物或药物可通过肠腔或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肠 道上皮。粘膜的损伤使粘膜对不同电解质的渗 透特性发生紊乱并引起PGE2的释放。
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免疫抑制剂
• 环磷酰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发生 率大约为60%~90%,这也是病人不能耐受的主要 原因。5-HT阻断剂胃复安可以减轻此不良反应。
• 甲氨蝶呤:口腔炎、口唇溃疡、咽炎、恶心、呕吐、 胃炎及腹泻。
• 青霉胺:可治类风湿关节炎、降压。导致厌食、恶 心、呕吐、溃疡病活动、口腔炎和溃疡。20%服药 者有味觉异常。
• 药物的首过效应愈大,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 度愈小,药效受到越明显的影响。
二、胃—功能
1. 贮存食物; 2. 消化食物(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 3. 分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前列腺素EPGE)保护胃粘
膜;
(1)前列腺素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含减弱胃粘膜的细胞保护 机制。
(2)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能导致脂氧化酶的代谢产物的作用 增强,脂氧化酶代谢产物是强力血管收缩剂,能引起胃或 肠粘膜缺血。
前列腺素(PG)
• 按结构可分为 A、B、C、D、E、F、G、H、 I等类型,各类型的前列腺素对不同的细胞可 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
• PGE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又刺激平滑 肌运动。PGE还能诱导粘液和电解质的分泌, 电解质产生的渗透力使水进入肠腔,大量液体 的分泌和肠道蠕动的增加导致了腹泻。
• 它诱发胃溃疡的发生率在1~3%左右,而穿孔 也不断有所报道。它不仅直接刺激胃肠,即使 直肠给药也会出现胃及肠道上部的上述症状。 应用保泰松栓剂也可引起直肠刺激伴粘膜损害、 严重的出血性直肠炎、大肠穿孔及坏死性结肠 炎。
3. 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4. 胃蠕动紊乱;
胃肠肽(CCK、SEC、MOT、GIP);神经刺激。 5. 影响5—羟色胺、组胺和促胃酸激素的分泌从而
• 上消化道能吸收一些低分子量和高脂溶性的 物质。
二、胃
二、胃
• 胃本身的运动有两种,一种是全胃性的 紧张性收缩,另一种是以波形向前推进 的蠕动运动。胃蠕动可使食物和药物充 分混合,同时有分散和搅拌作用,使与 胃粘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 收。
• 在胃液与胃蠕动的作用下,*口服的药物 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可被崩解、
• 胃肠肽中、以内分泌为主要作用方式的有胃泌 素(GAS)、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SE C)、胃动素(MOT)、胰多肽(PP)、抑胃肽(GI P)等;而以胃肠神经肽为主要作用方式的有血 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 、生长抑素(S S)、甘丙肽(GAL)、脑啡肽(ENK)等。
• 药物可通过对胃肠肽的干扰影响胃的功能。
芦荟
• 大苦大寒清热泻火 • 芦荟中的芦荟大黄素甙(aloin)、芦荟大黄素
(emodin)等有效成分起着增进食欲、大肠缓泄 作用。 • 因肾气虚或脾气虚导致的严重的便秘,服用芦 荟之后,就会加重病情。
Hale Waihona Puke 5. 营养物质吸收紊乱 a. 干扰肠道的分泌活动:胆汁,胰脂肪酶 b. 小肠慢性炎症或损伤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第八章 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毒性作用
口服药物的吸收
• 口服药物的吸收主要通过胃肠吸收。而胃肠壁对药物的 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少数是通过主动转运。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 层
膜结构中存在许多特 殊的载体与酶促系统, 能与某些药物专一地 结合
• 胃肠壁对药物吸收的难易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酸碱度 等。药物在小肠部位的吸收最为重要。
分散、和溶解。但由于胃缺乏绒毛,故
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 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二、胃
• 被胃肠吸收的药物经胃肠内静脉进入肝门静脉, 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药物吸收通过 胃肠道粘膜时,可能被粘膜中的酶代谢。进入 肝后,亦可能被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 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 应”。
苏铁甙
• 许多植物食品中含有生氰的糖苷类,在胃肠道 内水解生成的氰化物容易引起中毒。如苏铁在 β —葡糖苷酸酶作用下生成的苷元具有肝毒性 和致癌性.且毒性和酶的活性呈正相关。
• 一般认为苏铁甙本身并无毒性或致癌性,需经 肠道内细菌的β -糖苷酶水解,生成甲基氧化偶 氮基甲醇(即苏铁甙元),再转化为亲电子的 中间物,形成能与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起反应 的活性甲基。因此,腹腔等非口服途径一般不 能致癌。
• (3)亮红色或黑色,咖啡色呕吐物显示有在胃部 混留的血液。
• (4)异味可以协助判断异物的种类(如磷化锌所致 磷化氢异味,砷等所致的蒜味:
呕吐的机理
• 髓质呕吐中心,此中心可接 受来自咽部和胃部的各种类 型的刺激,胃扩张,胃部内 环境失去平衡等信号产生反 应。
• 化学感受器发动区富含组胺、
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受体。 该区对吗啡、麦角碱、吐根 糖浆及其它一些毒物敏感。 多巴胺能拮抗剂、蕈毒碱拮 抗剂和Ⅰ型组胺拮抗剂是常 用的止吐剂。
3. 食症或异食癖; • 夜食症:精神压力诱发、导致荷尔蒙分泌失调 • 梦食症:情绪低落,疲倦,心烦易怒或焦虑 • 嵌食症:塞牙,多见于牙周炎或老年人 • 过食症:和抑郁症状有关 • 巨食症:节食的反向作用造成 • 发作性嗜睡强食症
4.腹痛,表现为焦虑、紧张、翻滚,踢打 腹部;
5.腹胀,因胃麻痹或胃胀气所致。
二、药物胃中毒的病理学变化
• 药物胃中毒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有:胃黏膜 充血、 出血、坏死、炎症、溃疡
• 1、正常人胃底部黏膜 • 2、胃粘膜腺体结构基本正常,但可见大量呈散在分
布的淋巴细胞浸润,粘膜层血管呈扩张、淤血。
• 3、溃疡由浅层至深层分别为渗出坏死层、肉芽组 织层和纤维腋痕层。
• 4、胃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胃小凹结构不清
二、胃—药物胃毒性作用的机理
1. 胃黏膜细胞坏死; a. 直接损伤 b. 影响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 c. 影响前列腺素的黏膜保护机制(阿司匹林、脂氧化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