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性平台规划建设方案v06

共性平台规划建设方案v06

物联网共性平台规划建设方案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1.“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发展模式的意义
已有的物联网相关示范或应用通常借用电信业的“竖井式”的系统设计规划理念(如图1所示),即不同行业和领域独立研究应用需求、独立设计系统特征、独立运营服务,物联网应用系统间无技术、设备、系统、服务等方面的共享机制,因此”竖井式”系统无法实现行业间系统信息共享,切割了物联网产业规模、限制了物联网的快速大规模发展。

图1. 物联网应用的“竖井式“系统规划设计理念
从物联网产业长远发展趋势看,未来的物联网应用将同时覆盖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

“竖井式”系统为各种用户同时接受多种应用带来了终端、服务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障碍。

从产业本身看,“竖井式”模式在成本、可复制性、兼容性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能够克服传统的“竖井式”模式给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带来的禁锢,消除行业部门间、行业部门与公众用户、电信业与制造业间的壁垒。

“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发展模式的意义在于,
∙减少各行业和领域应用部署的重复建设,降低各行业和领域应用的投资体量及风险
∙挖掘和培育出物联网产业中的大体量环节,吸引和集聚产业资源,推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
∙以模块化方式,实现应用子集的快速研发、部署及服务,大大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和新服务面市周期
∙提高各行业和领域共性平台产业环节的参与方体量,规避由于个别行业或领域需求波动导致的产业发展风险
∙以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的共性平台为支撑,打破应用子集环节的发展瓶颈,推动应用子集环节的快速成熟
2. “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内涵
推行“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模式必须注意的是:首先,不同行业或领域应用的应用需求不同,反应为系统技术特征不同,例如传感器型号性能的差异、采集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

另外,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以及行业信息的公众发布必须以保证行业信息的安全性为前提,在“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发展模式下必须给与行业部门信息给与足够的重视,提供合理的、有保障的信息安全处理机制。

针对感知目标和感知环境的差异化、以及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物联网业务使用需求的差异化,“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提取不同物联网业务和系统的共性元素,提供共性元素的技术特征分类,以模块化方式实现共性元素子类。

根据具体物
联网业务的业务需求及技术特征需求,选择共性元素的不同子类组合,构成该物联网应用的定制共性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发展模式示意按照公认的业务架构,物联网应用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服务层等三个分层。

根据未来物联网业务发展趋势,物联网业务的服务对象可能有行业部门和公众用户,其中行业部门和公众用户需要的信息类别不同,涉及不同的安全级别。

物联网服务层共性平台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行业部门和公众用户的不同安全需求,给与行业主管部门控制普通信息及敏感信息的发布,并具有关闭面向其他行业部门、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信息发布渠道的能力,以保障行业信息安全。

同样,对于物联网公众应用,共性平台应当给与公众用户控制个人隐私向行业部门、行业用户、企业客户发布的权利,并具有关闭面向其他公众用户、行业用户、企业用户信息发布渠道的能力,以保障个人隐私。

物联网共性平台建设,应当依据“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框架思路,按照清晰定义的两者接口执行。

共性平台的模块化程度、共性平台模块成熟度、共性平台模块稳定度、对应用子集的支撑能力是考量共性平台的关键指标。

与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不同的是,共性平台对应应用子集,是从垂直角度对技术及业务体系的划分。

信息服务平台,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处理能力核
心和信息服务中枢,信息服务平台对应信息感知前端、信息传输网络及业务服务客户端,是从网络组成拓扑角度对整个业务系统的划分。

共性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有交叉,但理论上一方并不包含另一方。

物联网共性平台可能涉及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感知前端、及业务服务客户端。

信息服务平台包含的不仅仅是共性平台,还包括实现特殊业务功能必需的节点和设备,例如智能交通应用子集业务服务器等。

3. 无锡共性平台建设规划方案
3.1总体建设目标
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共性平台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为依据,以推动应用子集的快速研发和面市为目标,提取无锡物联网示范工程的重点应用的共性技术元素,优先保证行业和公众信息安全与公众隐私,逐步实现所有共性平台技术元素的设计和建设,最终基于共性平台构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子集、以及相应的商业模式。

争取到2015年,初步在无锡建成满足市场需求的、地域性的、涵盖感知市民中心、感知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能交通等多种行业和领域应用的物联网共性平台。

3.2建设实施路线
以技术和业务特征相近的行业或领域应用为切入点,探索“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架构。

提取共性平台的关键技术元素,如组网技术、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奠定共性平台的基础。

实现共性平台关键技术元素的模块化功能分割,并根据业务需求组合技术元素模块,实现具体物联网网络及业务的部署,形成该物联网应用的定制共性平台。

3.3年度建设目标
2010-2012年,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模式,建设无锡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应用子集的快速部署
▪2010年,以无锡“感知市民中心”示范工程为起点,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框架思路,完成市民中心不同应用的共性平台技术元素的
提取,技术元素模块化设计、研发及模块测试
▪2010年,完成无锡“感知市民中心”示范工程的部分共性平台及部分
应用子集的部署
▪2011年,完成无锡“感知市民中心”示范工程涉及共性平台的模块测
试、系统设计及实施,完善无锡“感知市民中心”共性平台系统▪2011年,完成无锡“感知市民中心”示范工程涉及所有应用子集的部

▪2012年,初步建设“感知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
能交通”等示范工程的共性平台
▪2012年,初步建设无锡“感知市民中心”示范工程共性平台与“感知
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共性平
台的共用信息服务平台
2013-2015年,完善无锡既有示范工程,拓展切入市场潜力大的应用和业务,推动应用子集的快速繁衍及商业模式的成熟;
▪2013年,建设完成“感知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
能交通”等示范工程的共性平台
▪2013年,建设完成无锡“感知市民中心”示范工程共性平台与“感知
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共性平
台的共用信息服务平台
▪2013年,初步部署“感知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
能交通”等示范工程的应用子集
▪2014年,切入市场潜力大的业务和应用,探索新的可能的共性平台技术元素,及特定应用和业务的特殊模块化设计思路及方法
▪2014年,部署完成“感知综合保税区”、“感知农博园”、“新区智能交通”等示范工程的应用子集
▪2015年,推动既有示范工程技术、系统和服务的共性平台和应用子集的大规模、大面积推广以及商业模式的成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