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自传

沈从文自传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 声音、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 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 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声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夫把刀 割尽他喉咙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 的大黄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拔刺的微声。” 气味:“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 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 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
3.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小时候的沈从 文是一个常常逃学的孩子,由此看来,他是 一个调皮而又不原意读书的学生,你同意这 个观点吗?文中有没有可以说明他不是坏学 生的内容?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他的不学 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我 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 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 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 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 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 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 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 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沈从文
1932年暑假,沈从文在 青岛完成了《从文自传》。 这部作品出版后曾被周 作人和老舍认为是“一九三四 年我爱读的书”。 《从文自传》讲述的是19 02-1922年沈从文进入都市 前的人生经历,即沈从文的 湘西经历。
《从文自传》和他的另一部传记体作品《记 胡也频》是最先为沈从文赢得了声誉的两本书。 《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 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 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 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 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 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这是一份可资参照 的原始资料。
• 任情而善适应环境,所以不悲观,多感而 不钟情,所以不颓废,行己而“无耻”, 不学而有术,这都是个性的特异,硬炼就 一副结实的人格。
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
(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 家乡学校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就到社会生活中去追梦, 却经常遇到诸如打架威胁、恶狗伤人的事件。 (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 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 自己。 (三)保靖: 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 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寻求机会改变自己。 (四)一个转机: 进报馆接触新思想,使自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 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 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从文自传》不仅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 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也鲜明 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运用自 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 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 的责任。沈从文一生执着的眼光,不可割弃 的情结,自明于心的责任,都在这一部自传 中有所表现,所以,了解《从文自传》对于 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 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找找其它的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没有体现作者好学的句子
你知道沈从文的成长契合了法国哪位思想家 的教育思想?
• ——卢梭的自然教育。 • 《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 1757 年, 1762 年第
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 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 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 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 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 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 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 自然教育 ” ,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 “ 新人 ” 。 •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 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 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 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 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 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 “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
阅读“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一 节,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 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 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大书”对他的人 有着怎样的意义?
“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 和人间生活,或曰社会。
沈从文在上学期间就喜欢到各处游历、玩耍, 他觉得世界如此宽广,充满了许多新鲜的未知 的东西,为了了解这些,他“各处去看,各处去 听”。这一时期的经历不仅教给他勇敢地面对生 活中的苦难,而且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 多得的素材。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他一直从自 己的故乡开掘题材资源,应该说这些作品的成 功都来自于他读“那一本大书”的结果。
课文节选自《从文自传》的第三、五、十五、 十八章。你认为节选部分的优点在哪里?
⑴对往事细节真实生动地描写,逃学、殴斗、看街 景、游水、行伍生活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 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的无限怀 念和向往。
⑵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 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 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 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 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 现实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音、气味,社会上 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 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 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 的做法,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作 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 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 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 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 “野性”,也就没有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 生真正的创造力。
•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 编造。
• 3、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 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 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 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作品流于一般化、模 式化。 • 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 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 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 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 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 写和渲染。但是,绝对不能任意虚构。
《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 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传主经历了很多 苦难,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这些对于今 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意义?
这部传记可能给予同学们最重要的启迪是: 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 义。 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 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 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 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阔大 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 的意义。
沈从文自己认为:“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 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 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 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 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我们在阅 读文章时,不要只关注其笔下湘西的奇异的 风土人情,而要从文字里读出作者“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精神(张 允和语),理解柔情似水的文字里蕴含的性格 和对自然深沉的热爱。
• 布置写作任务:从下面两题上任选一题。 1、写一篇自传。 2、给自己最了解的人写一篇小传。
• 1、要注意对材料的选择。
传记不同于史料,不是纯客观的生平记录,无论写得详 还是简,都要围绕主题来写。为此,除了占有大量的资料 之外,还要认真地选择与组织材料。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 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 至重要细节。一个重要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 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 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 漏记录下来。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 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 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 这些渲染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此外,对传记人物要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这个人物就只 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 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 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