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复习要点
★岩土工程学绪论
●总论(以工作内容为线索):岩土勘察、岩土设计、…施工、…监测、…监理
●岩土工程勘察的定义: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特征条件”、“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
●岩土工程勘查的目的: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安全稳定性;提供工程设计施工的计算指标和实施方案。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原则:①工程重要性等级;②场地复杂程度;③地基复杂程度。
●岩土工程勘察基本程序:①编制勘察大纲;②测绘与调查;③现场勘探;④野外测试;⑤室内实验;
⑥长期观测;⑦编写报告书。
●勘察布孔的位置:高层建筑详细勘察布孔勘察点按建筑物周边线布置,角点和中心点应有勘察点。
单栋高层建筑不应少于4个,控制性的不少于3个,对于密集高层建筑群,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至少应有1个控制点。
●控制性孔(1/3——1/5)n。
取样测试孔对建筑设计为甲级,控制性勘探点应不少于3个。
●钻孔深度:控制性勘察孔的深度应当!大于!地基受压层,以查明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
●勘察的四个阶段:①选址勘察;②初步勘查;③详细勘察;④施工勘察。
●岩土工程勘探方法:钻探法、触探法、掘探法。
●原状取土器,取土器尺寸:1、黄土取样器内径120mm。
2、固结试验用土样长150mm。
3、直剪实验用土样长200mm。
●触探法:1、圆锥动力触探。
2、标准灌入触探。
3、静力触探。
●土试样质量等级:Ⅰ级,不扰动,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强度试验、固结试验。
Ⅱ级,轻微扰动,土类定名、含水量、密度。
Ⅲ级,显著扰动,土类定名、含水量。
Ⅳ级,完全扰动,土类定名。
●土的野外描述:1、颜色;2、密度;3、湿度;4、粘性土的稠度;5、含有物;6、其他(碎石与沙土、粘性土、特殊气味)。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征文、附图、附件三部分组成。
●地基处理的目的与意义:1、改善土的抗剪特性。
2、改善压缩特性。
3、改善透水特性。
4、改善动力特性。
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地基处理的对象:软弱地基、软弱土地基。
★换填法
●换填法的概念:先挖除其底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土,再分层换填强度大、压缩性小、性能稳定的材料,并压实至要求的密度,作为地基持力层。
●换填法的基本思想:浅基础设计方法
●换填法的目的:1、提高承载力,增强地基稳定性。
2、减少地基沉降。
3、垫层因透水材料可加速地基排水固结。
4、防止冻胀。
5、消除膨胀土的胀缩作用。
●垫层的质量检验:1、干密度。
2、压实系数法。
●竖向排水设计:1、深度。
2、直径。
3、间距与井径比。
4、平面布置。
5、表面砂垫层材料及密度。
★真空预压
●真空预压基本要求:设计真空压力一般为85KPa。
约650mm汞柱。
●强夯法的设计内容: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和单位夯击能。
2、夯击范围。
3、夯击点的位置。
4、夯击击数和夯击遍数。
5、间歇时间。
●预压法的两大因素:加荷系统、排水通道。
★强夯法优缺点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优点:1、设备简单、工艺方便、原理直观。
2、应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
3、需要人员少,施工速度快。
4、不消耗水泥、钢材,费用低30%——20%。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缺点:1、振动、噪音大,市区、密集建筑区难以采用。
2、理论不成熟,现场试
夯确定强夯参数。
3、对周围影响还研究还不够??。
★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桩体与桩基的区别:①复合地基中桩体是地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加固地基的作用,是不直接与基础相连的。
而是通过载体材料垫层与刚性基础相连。
桩基础的桩是一种基础形式起传递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
有高强度材料构成且与承台或上部结构作刚性连结。
两者形成一个整体,上部结构的荷载由桩传给地基。
②复合地基的主要受力层在加固体内。
面桩基础的主要受力层是在桩尖之下的一定范围内。
●复合地基的加固处理:1、桩体作用;2、垫层作用;3、排水作用;4、挤密作用;5、加筋作用。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1、刺入破坏;2、鼓胀破坏;3、整体剪切破坏;4、滑动破坏。
●复合地基褥垫层的概念:基础地面与复合地基之间设置的一层由粒状散体材料组成的垫层。
●褥垫层的作用:1、有利于桩、土共同承担荷载;2、调整桩土应力比;3、改善桩的受力特性。
●土工聚合物的作用:1、排水作用;2、加筋作用;3、反滤及隔离作用;4、防护作用;5、防渗作用。
●边坡影响因素:1、岩土性质;2、岩层结构及构造;3、水文地质条件;4、地貌因素;5、风化作用;6、气候作用;7、地震作用;8、人为因素。
●锚杆的实验与检验:1、极限抗拔实验。
2、性能试验即抗拉实验。
3、验收实验。
●加筋挡土墙的组成:墙面版、拉筋和填料。
●岩石地基破坏模式:开裂、压碎、劈裂、冲压破坏、剪切失稳。
●负摩擦的产生:①桩周附近地表面有大面积堆载、②大面积降低地下水位。
③欠固结的软土、新填土、灵敏土。
④湿陷性黄土遇水湿陷性。
⑤沙土液化、冻土融解。
●岩溶发育的概念: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侵)蚀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形态和现象的总称。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三者缺一不可):1、具有可溶性岩层。
2、具有溶解能力和足够流量的水。
3、地表水有下渗、地下水有流动的途径。
●泥石流形成三个基本条件:1、丰富的松散物质。
2、充足的突发性水源。
3、陡峻的地形条件。
●纵>横>面。
破坏力最大的是面波。
●【B卷】土洞形成的基本条件:1、基岩的岩溶发育程度。
2、土层的性质。
3、地下水的活动特征。
●滑坡和崩塌的区别: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