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共同分析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聪聪进行学情分析
之前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会算整除的除法竖式。
夏新丽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单元有3个信息窗,信息窗1呈现的是七星瓢虫在菜园里捕捉虫子的场景,白菜和茄子上已有很多七星瓢虫,天空又来了大批的增援部队,场面蔚为壮观,大有立马将菜地的虫子剿灭之势。信息窗1的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信息窗2呈现的是猫头鹰在田野里捉田鼠的情形,天空的月亮衬托出了这是一幅夜间捉鼠的场面。有意思的是画面上是猫头鹰一家三口在捉鼠,这也说明,在面对敌人,面对灾害时每人要尽自己的力量参加战斗,实行全民皆兵,信息窗2教学内容是加减法估算。信息窗3呈现的是在一片树林里,用3个特写镜头展示了啄木鸟、黄鹂、喜鹊在捉虫子的情形,信息窗3教学内容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聪聪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正确地品算整百、整千数的中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重点: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本单元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记录人:夏新丽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4月26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3月1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过程记录
黄清艳对本单元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我学会了吗。其中有余数的除法是从平均分东西有剩余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
本单元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除法计算中,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学好有余数的除法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
记录人:黄清艳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3月15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过程记录
一、黄清艳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共同分析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能正确列出分步或综合算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能正确列出分步或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记录人:左聪聪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5月24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过程记录
一、黄清艳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和图形的拼组。
二、左聪聪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本特征。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如何用竖式进行计算
本单元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竖式计算。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2.突出了学生认识的特点
对于学生来讲,立即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在设计内容时采取了先讲解百以内的加减法,然后再把万以内的加减法引入的方法。一方面,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概括和提炼;另一方面,还注意将一部分空间留给学生。
黄清艳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二、夏新丽对本单元进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共同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三、共通分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记录人:黄清艳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5月4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夏新丽
主题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过程记录
夏新丽进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黄清艳进行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素材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们身边的事情,或者是讨论有趣的小动物,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见到的小动物个数,引出几个十以上的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单元出现的加减法涉及到的数比较大,与学生以往见到的加减法有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先整十整百加减,再去个位加减的问题,以此来循序渐进讲授,而不要把新知一股脑灌输给学生。
本单元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计意识。
记录人:夏新丽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
4月2日
地点
阅览室
参与人员
黄清艳 左聪聪
主题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过程记录
左聪聪进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其基础是:100以内的加减法;100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左聪聪进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夏新丽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会验算。
2.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一起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共同分析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共同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