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是鄂豫皖三省通衢之地,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是著名的革命红城、绿色茶城、文化名城,同时还是历史古城和交通要城,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
信阳市下辖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罗山县、光山县,人口810万人,面积18915平方公里。
一、信阳旅游业现状2010年末,信阳市A级旅游景区有19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有4处,三星级以上宾馆28家,国际国内旅行社39家,导游人数不足400人;2010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1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0%,国内旅游收入3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占GDP的2.8%。
二、信阳旅游业优势信阳旅游资源丰富,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素来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
境内有避暑胜地鸡公山、豫南奇峰金刚台、疗养胜地汤泉池、豫南明珠南湾湖、千年古刹灵山寺、天台祖庭净居寺等名山、名水、名寺,是观光、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信阳是红色圣地,红色旅游得天独厚。
信阳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战略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邓颖超同志的祖居地,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尤太忠等一代名将的诞生地。
革命战争时期,信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30万优秀儿女的生命,培育出红一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信阳市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全市水资源总量占河南省总量的 22 %,森林覆盖率达 32 %。
信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众多姓氏均源于此,八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保存裴岗文化、光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20 多处,孙叔敖、开漳王孙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都诞生在这里,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发生在信阳、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
从品位度、垄断度和丰度三方面来评价信阳的旅游资源,信阳市旅游资源吸引力是极强的。
信阳交通便利。
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左扼两淮,右控江汉,自古以来就是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京广、京九铁路和106、107国道以及京珠、大广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和沪陕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在境内形成四个双十字和两个区域交通枢纽,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为信阳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信阳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信阳市坚持“党政主导”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
旅游业发展思路得到创新,旅游业发展基础得到加强,增强了城市旅游功能,提升了旅游业服务水平,红色信阳、生态信阳的品牌逐渐形成,中国茶都、绿色信阳的品牌逐步叫响,旅游形象提升。
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信阳旅游发展却也存在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与挑战。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1、没有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的产业观念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观念还没有在全市真正树立起来,没有将旅游产业发展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没有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对待,没有认识到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工业、抓项目、是抓发展,缺乏对旅游业经济性的认识。
2、缺乏“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认识旅游业现在已经作为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的一个朝阳产业,已放在了国民经济突出的位置上。
但是,我们并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视角去思考,没有认识到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重要性,各自为政、行动消极现象普遍存在。
3、对旅游的政府主导功能积极性不够目前信阳旅游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两头热、中间凉”。
即市场需求的终端,即信阳之外的消费群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需求很热,产品的生产基地(各个景区)很热。
但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政府的行政拉动、行政主导、行政引领这一头相对比较凉。
(二)旅游业面临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1、资源整合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到位部分景区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畅、机制不活的问题,一些旅游资源在体制和管理上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条块分割严重,形不成整体优势,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利用。
2、运作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到位景区运作过程中的与政府的“婆媳关系”仍存在理不清问题,仍然是一个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还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化去规范,没有按市场规则去运作,没有形成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
3、拓展市场的主动意识不强各景区缺乏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销售体制和机制上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仅仅满足于政府引领。
此外,文化、文物景点多数仍然是事业单位,工资靠财政,运转靠门票,没有压力和没有市场经营意识,因循守旧,坐等游客,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设施需要完善1、行信阳目前的外围进入交通可说很好了。
有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有京珠、沪陕、大广三条高速公路,有106、107、312三条国道,信阳成为“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交通要城。
但信阳景区的进入交通不容乐观。
在东部几个山区县,虽然有主干道通入,但进入景区的道路却比较滞后,尤其是“断头路”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旅游景区的整体发展。
2、住目前信阳没有一家五星级宾馆,拥有的三星、四星级宾馆数量小,且宾馆服务档次与服务特色有待提升。
内部的活动项目比较单一,除了食、住以外,其它的娱乐功能相对缺乏。
其它社会旅馆小、散、乱、差等问题突出。
另外,“住”的联动性和规范性不够,经济型住宿设施缺乏。
旅游接待与景区或与旅行社脱节,形不成双赢互利的有机共同体。
3、食在旅游景区信阳菜以及各县特色菜没有挖掘出来。
传统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菜没能有效挖掘。
南湾鱼在餐饮化过程中的联动性不强,没有与信阳啤酒、信阳茶叶、信阳柳编等产业联合。
4、游“游”的趣味性和滞留性不够,景区留不住游客,主要是因为与景区相关的产业链还不健全,景区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同时,要加强城市休闲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夜生活的提升。
5、购在旅游发达地区,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一般在30%左右,而信阳市还不足10%。
信阳毛尖、南湾鱼、固始柳编、笨鸡蛋、信阳根雕、罗山皮影等在进行旅游商品转化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6、娱全市既没有一台在全省叫得响、经久不衰的大型旅游娱乐节目,也缺少大众化的、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娱乐节目。
策划缺乏大手笔,层次比较低。
同时内容较为单一。
(四)旅游支柱企业需要培育目前,信阳市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缺乏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和集团。
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寺景区虽然近两年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放在全省、全国的大格局中看,差距还比较大,还没有成为旅游品牌,对全市入境旅游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经营环境不优,民营资本进入非常缓慢。
旅游企业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还停留在行政命令阶段。
旅游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健全,旅行社的接待服务能力较弱,全市几十家旅行社,还没有一家跻身于国内百强旅行社。
(五)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协作层次亟待提高旅游业行政管理水平还不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还没有真正变行政为市场、变管理为服务。
旅行社管理水平较差,对信阳的旅游线路了解研究不够,旅游线路设计不够科学。
导游从业人员数量偏少,综合素质不高。
相关服务产业还停留在公益性、事业性上,社会性、市场性不足,宾馆服务管理还不规范、不系统,游客满意度不高。
窗口服务单位,包括饭店、公交、出租车等等,在管理方面都有较多的缺陷。
(六)旅游市场定位及区域合作仍需要加强市场定位方面上,要明白主要客源在哪?资源主体吸引力是什么?这方面研究不够。
“中国茶都”虽然已经提出,但仍存在形象遮蔽问题。
区域合作问题上,信阳是地处省域边缘区,在河南省旅游产业格局中也是处于边缘区。
要实现信阳旅游的发展,与湖北、安徽的有效合作将是实现信阳旅游发展的重要保证。
信阳必须要清楚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合作资本与优势在哪里?(七)城市整体旅游功能不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构建则是保证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虽然信阳市已获得“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但与发达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差距还很大,城市的旅游软环境的营造还需要不懈努力。
四、对信阳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一)树立“大旅游”观念旅游业是一个配置产业,涉及众多行业与部门。
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以旅游者的异地移动和异地消费为前提的产业,为此旅游生产能力不是取决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单方面的力量,而是取决于信阳各级部门和人群的共同努力。
那种“旅游业仅是旅游部门管的事”的观念应改变,以“大旅游”的观念做好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二)提高旅游创意水平重点是挖掘信阳地方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的创意水平,将静态旅游资源通过动漫、动画形式动态活化,突出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和营销,对旅游节庆和活动项目中加入创意元素,加大影视热点和表演艺术开拓旅游市场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如信阳茶文化节晚会能否策划在南湾湖湖面进行?信阳罗山皮影能否影视动画化?信阳地方戏能否擂台化和影视化?(三)突出重点,培育品牌围绕实现我省旅游由观光型产品向休闲度假型产品转变、由普通客源市场向高端客源市场转变、由粗放型服务向以人为本转变、由单一“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目标,认真研究信阳市的旅游发展重点,尤其是重点景区的开发,培育在河南乃至全国的旅游品牌。
(四)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1、旅游产业将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
2、旅游服务要从“经验服务”向“规范化服务”转变。
3、旅游指导要从“强政府”向“强市场”转变。
4、管理要从单一的“人员管理”、“职能管理”向“能本管理”、“综合职能管理”转变。
5、旅游合作要从一般性技术性合作向区域性的全面开放和战略合作转变。
(五)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树立信阳旅游形象1、提升信阳电视制作水平,大力宣传信阳城市及社会风情。
2、改变传统“政府推动型”营销方式,鼓励“企业联合式”营销方式。
3、提升并管理好信阳的门户网站,尤其是旅游网站的信息、画面、空间的创新。
4、加强内部营销力度,提高市民素质。
5、加强与高校合作,强化信阳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从学术上来宣传信阳旅游。
6、加强信阳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信阳旅游信息系统与区外旅游信息的有效对接,做到信息共享,借台宣传。
尤其是信阳市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软环境营造是关键。
(六)加强区域联合,拓展新的旅游市场空间1、稳定省内及武汉两个主体客源市场,针对这两个客源市场旅游需求频率高,但逗留时间短、消费低的特点,对景区线路及价格作相应的调整,适当降低门票及宾馆的价格,扩展景区内的旅游线路,开发更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多留游客几天,使游客在景区内多一些消费,扩大旅游总体收入。